「向陽紅03」撈出東太平洋「稀缺金屬結核」大增戰略資源

▲▼中國大洋四十五航次,向陽紅03。(圖/CFP)

▲中國大洋四十五航次於今年7月12日從廈門海翔碼頭出發。(圖/CFP)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今年7月12日從廈門出發的向陽紅03「中國大洋四十五航次」,近日於東太平洋下5000米處發現金屬結核,又稱錳結核,富含錳、鐵、鎳、銅、鈷等多種金屬,體積小自土豆,大至如生薑塊。這些深海寶藏所含的銅、鈷、鎳,均是大陸的稀缺金屬,因此增加了大陸在戰略資源保障能力,以及維護國際海域權益。

據大洋四十五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馬維林描述,全球大洋多金屬結核資源總量約3萬億噸,太平洋約有1.7萬億噸,又東太平洋是世界上多金屬結核富集量最多,開採前景最優的地方,另外兩個富集區為,東南太平洋秘魯海盆和北印度洋中心。科學家粗落估計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區的結核資源,就有700億噸,存量大多位於海底4000~6000米處。

▲▼稀缺金屬。(圖/翻攝自中國科技日報)

▲稀缺金屬。(圖/翻攝自中國科技日報)

一般來說,每平方公尺的多金屬結核(平均豐度)重量達5公斤以上,銅、鈷和鎳三種元素的百分含量之和高於1.8%,具有一定的規模,可獨立開採的礦體才具有經濟價值。國外大規模作業始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比較早介入的有美、德、法、日等國家,1982年12月10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終於以各國代表共識決達成結論,1983年,大陸開始在太平洋國際海底區域對多金屬結核進行系統調查。

科研團隊認為,這些海底寶藏的形成方式有兩種,一是水成作用,金屬成分緩慢從海水中析出,經氧化沉澱形成結核體;二是沉積物中活化遷移的金屬元素重新在沉積物,也有可能是「熱液作用」為成因。「多金屬結合」的成長過程,有點像樹的生長年輪,圍繞著核心,最後形成一個以「同心圓」逐層包圍的結核體。

馬維林透露,結合金屬的生長非常緩慢,百萬年僅增長一公分,不過這類稀缺金屬對中國來說卻是增強了戰略資源。目前,研究團隊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查清東太平洋多金屬資源分布的的情況,同時分析出能夠形成結合金屬的環境背景將來就能夠將本次試採地點列為未來必採路徑。

▼向陽紅03。(圖/CFP)

▲▼中國大洋四十五航次,向陽紅03。(圖/CFP)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