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新聞網站幾乎無從創新,如何以現有技術人才與創新的能力,突破傳播界線,開發出一飛衝天的火箭,是所有媒體人意欲突破的瓶頸。(圖/視覺中國CFP/示意圖)
【社長的新媒體聊天室】
每次碰到媒體同業,都不免互相訴苦。還在「傳統媒體」的朋友被逼著得搶即時稿,再回去寫隔日稿;在「新媒體」的朋友則大嘆新媒體比傳統媒體還難玩,不是日日新而是秒秒新,面對酸民比寫稿還痛苦,面對流量、面對業績,都幻想著有可以一飛衝天的火箭。
今天去原民廣播電台上陳凱倫的節目《嘎巴!輕鬆BAR》,他播了幾首我點的曲子《張三的歌》、《Some Where in Time》,空氣裡立刻飄出1980年代青春的味道,那是還在用鋼筆寫稿紙的年代,泛黃的紙張印著綠色的格子,用爬的。
臉書的「我的這一天」幫我回憶了去年的今天,大陸的一個廣電集團來ETNEWS參訪,其中包括了廣播電台,他們說他們是賺錢的,因為有「堵車紅利」!這話沒錯,在車上,開車的人也只能聽廣播,而且開車的人應該是比較有消費力。但我總想,廣播有沒有網路創新的可能?除了開個粉絲團、做一支APP。
從各方的統計數據來看,各家的DAU(Daily Active User,每日活躍用戶)、PV(Page View,頁面瀏覽數)、粉絲數,大部分都呈現水平的現象。有不合邏輯的陡峭成長曲線的,都令人「刮目相看」。有什麼通天本領可以在閱讀新聞時間已經飽和的狀態下還能有突圍式的成長?
這麼多年來,撇開社群、大數據,新聞網站基本上幾乎沒有什麼創新,也幾乎無從創新。反倒是facebook、Google、WeChat、《今日頭條》……的社群應用、大數據應用,為新聞傳播創造了新的價值。只是,錢都被他們賺走了。
今天讀到一篇文章讓我嘴角失守。《人民網》批評《今日頭條》:
1.《今日頭條》平台上的垃圾新聞過多,算法推薦還需要編輯把關;
2.《今日頭條》助力私人訂制信息,造成用戶自我封閉;
3.《今日頭條》使內容生產者媚俗化,削弱創造力。
這篇文章反諷:
一評:不要拿對媒體的標準要求地攤雜誌
二評:不該要求歌舞廳對客戶進行思想教育
三評:不必擔心有華強北(中國電子第一街),人們就不買iPhone了
上述的《今日頭條》如果置換成facebook,你覺得如何?但這不是重點,重點還是這聚合式的平台我們都不認為它是新聞媒體,而是一個工具,那麼,新聞媒體又能有什麼創新?
我們不能否認,我們都碰到了瓶頸,我們不能靠買粉、買假流量來欺騙自己。百年來,新聞的採訪、寫作從來沒有改變過,它能不能被改變?5年來新聞傳播的方式因社群媒介而改變,新聞的本質、載體、遞送、溝通、存取、再利用……有沒有可以創新的?
其實,新聞報導能呈現的已經到了極致,再好的內容、再多的稿件,不能送到讀者眼前也是枉然。我不去看facebook、《今日頭條》這種平台聚合的概念,而是在想,你的技術人才與能力,及創新的能力,能不能讓你突破傳播的界線,開發出一飛衝天的火箭?
好文推薦
●蔡慶輝,ETNEWS新聞雲共同創辦人,現任社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