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灘地發展太陽能會悲劇? 研究團隊曝「具體方案」創造雙贏

▲濕地。(圖/成大副教授王筱雯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下同)

▲布袋鹽田濕地及布袋廢棄鹽田。(圖/成大副教授王筱雯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下同)

記者周亭瑋、丁維瑀、盧映慈/專題報導

現今全球積極發展綠色能源,台灣政府也訂立「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規劃於2025年提升20%的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其中,太陽能就是近年力推的項目之一。太陽能電池擁有無需燃料、低廢棄物與污染、無轉動機組與噪音等特點,壽命更長達20年以上,雖然看似完美,被認為是極佳選擇;但事實上,在發展的過程中,卻衍生出許多問題。

行政院2016年10月核定「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設置目標分為「屋頂型」與「地面型」。屋頂型包含中央公有屋頂、工廠屋頂、農業設施與其他屋頂;地面型則為鹽業用地、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水域空間、掩埋場等各類型場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濕地。(圖/成大副教授王筱雯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下同)

►限電恐慌找出路!小屋變電廠 「太陽房東」成另類綠能商機

►「水鳥也怕熱!」太陽能板超消暑 溼地觀光「親水吹冷氣」

鹽灘地發展太陽能真的OK?

台南、嘉義地區約770公頃面積的廢曬鹽灘地,被視為發展地面型太陽光電專區的絕佳場址,就此衍生出破壞濕地生態、摧毀重要野生鳥棲息地的問題。成大水利工程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王筱雯,近5、6年來帶領團隊,致力於台南、嘉義沿海一帶環境永續發展的研究,深知濕地生態保育的重要性,更發現其價值未被理解。王筱雯表示,許多人都會認為,濕地只有生態上的價值,但其實對人類活動福祉是有具體貢獻的,也就是所謂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包括供給、文化、調節、支持,它能調節微氣候、減少洪患,也提供棲地給仰賴鹽田濕地生存的物種

王筱雯舉例,「像黑面琵鷺就比較容易受到驚嚇,因此在那(鹽灘地)設置太陽能板,等於直接剝奪牠們的棲地;對許多飛行鳥類來說,太陽能板遠看像湖面一樣,在牠們俯衝時就會造成死亡的悲劇。」

▲濕地。(圖/成大副教授王筱雯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下同)

▲鳥群在濕地覓食。

能源局則表示,國內鹽業用地經盤點超過4400公頃,初期排除國家重要濕地,規劃803公頃設置太陽光電,「考量水鳥生態,行政院請農委會特生中心調查鳥類資料及生態團體資訊,避開鳥類生態熱區,並跟環團充分溝通,以嘉義102公頃、台南214公頃生態共榮區,優先推動設置。」

針對最新進度,能源局回應,嘉義102公頃9月1日完成廠商遴選,後續會協助廠商完成設置;而由台電公司主導,台南214公頃鹽田光電設置,目前正進行整體性規劃。

在發展綠能與環境之間,如何創造雙贏?

王筱雯說,日前參加奧勒岡大學環太平洋大學會議,其中就有討論到環境永續的議題,而會上也把台灣的case當作討論重點,「其實不只台灣,全世界積極在發展綠能的同時,都有遇到類似問題,像德國...這方面算是走在最前面的國家,但他們走得太快了,後來發現很多對環境造成的衝擊是不可逆的,所以現在開始慢下來,想弄清楚到底該怎麼做,能在綠能和環境之間取得平衡。」

研究團隊提出不少替代場址的想法,包括鼓勵住家、工廠善用屋頂面積發展太陽光電;在水域設置漂浮式太陽能板;創建太陽能光電塔;考慮運用台鐵、高鐵沿線的上方空間等,團隊強調,「濕地保育與開發不是對立,在生態環境可承載的情況下,該環境同時可被開發。

▲太陽能板。(圖/太陽能業者天泰能源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下同)

▲太陽能板。(圖/太陽能業者天泰能源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下同)

能源局對此表示,在「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中,屋頂型設置以公有屋頂、工廠、農業設施、商用民宅等為主要推動設置目標,只要是合法建築,具備建物登記謄本等相關文件,建築物結構安全,包括取得建築師、土木技師或結構技師簽證的結構安全證明書,皆可申請。

能源局也指出,過去高鐵、台鐵已經在所屬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目前亦積極盤點可設置場址,「近期台鐵完成潮州維修機廠,太陽光電標租設置案,規模超過4MW以上,為國內大型屋頂設置案例之一。」


有環團人士納悶,「與其把光電場放在未開發的綠地、濕地,為何不先運用已開發的灰地?」對於這個問題,能源局解釋道,其實地面型設置不只針對鹽業用地,其他包括嚴重地層下陷不利耕作區域(共18區,1253公頃)、水域空間(水庫、埤塘、滯洪池)、已封閉掩埋場及邊際土地與閒置空間,皆有推動綠能發展

能源局表示,「政府推動地面型太陽光電設置,並非如某些環團所說專挑綠地或濕地,而是以多元運用邊際土地及閒置空間的方向推動,希望能兼顧生態、經濟與綠能發展,未來並朝土地複合利用的方式規劃,善用有限的土地空間。」

▲太陽能板。(圖/太陽能業者天泰能源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下同)

新出入?太陽能光電塔、公路沿線設太陽能板

「如果大家真的要蓋在這種生態地上,那該怎麼辦?」王筱雯拋出問題,如何能在綠能和生態間創造雙贏,其實正是他們致力研究的方向。團隊與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共同提議創建太陽能光電塔,將原本平面的太陽能板立體化,並架設於魚塭或農田。

王筱雯指出,太陽能光電塔是把太陽能板層層疊起來,以垂直的方式,朝不同角度往上蓋,這樣一來面積縮小很多,但單位面積的發電效益是比較低的,而且目前仍在研究發展階段,是否可行還要評估

另外,王筱雯也提到國外現有的例子,像韓國、德國就有在公路沿線設太陽能板,他們透過現有基礎、照明設施,在交通沿線上做串聯。

▲濕地。(圖/成大副教授王筱雯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下同)

▲王筱雯教授研究團隊於嘉義縣新店村舉辦民眾座談會。

業者也有話要說!

在公民意識尚未凝聚之前,再生能源最大的挑戰,源自於太陽能發電的分散性、門檻又較低、容易安裝,加上絕大部分的投資商對電力系統的了解不深,就會引來外界對於太陽能的疑慮,其中包括質疑業者賺取不當補貼、傷害生態等,太陽能業者天泰能源就表示,「政府與民間更需花費時間去溝通,政策必須堅定。」

說起生態與太陽光電的衝突,天泰能源提到,若土地主管機關或社會團體都是「各說各話」,沒有真正做好溝通,自然會讓反對再生能源的人士找到機會抨擊,結果就是各方皆輸,「成為彼此對立的困境」。

根據國際文獻分析,太陽能發電對自然環境包括人體的危害,是所有發電類別中最小的。而天泰能源也認為,台灣特有的島嶼生態,加上季節性候鳥過境的環境,並沒有辦法完全借鏡國外經驗,「但我們相信,倘若這個社會保有對想像力的寬容,再生能源在台灣自然可以一直往前。」

▼達魯瑪克部落設置公民電廠。

▲太陽能板。(圖/太陽能業者天泰能源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下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