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牠,就不要棄養牠! 觀賞魚回收機制明年上路

文、攝影/ 洪嘉鎂

許多人喜歡養魚療癒身心,但失去耐心或無法飼養後,卻直接在河邊放生,造成生態危機,中華民國水族類商業同業公會研擬出一套完整的觀賞魚回收機制,理事長李峰成表示,明年將啟動觀賞魚回收機制,第一步會在各地水族館成立「水族收容站」,收集消費者不想養的魚,集中到「水族收容中心」,定期開放給一般消費者認養,預計明年6月前上路。

▲愛牠,就不要棄養牠!觀賞魚回收機制明年上路。(圖/農傳媒提供)

▲有些人的家裡會擺放水族缸,甚至是進行水族造景。

寵物可以帶來快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98年Ivan Borofsky and Andrew Rowan發表了一篇研究(Models for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 Implications for Human-Animal Interaction Research ),研究發現與動物相處可以讓我們感到愉悅與幸福,比沒有飼養動物的人還快樂22%。

很多人會將寵物視為家人,其中最容易入門的莫過於觀賞魚,只需要有小缸子、放點水、買條魚,就可以有一隻屬於自己的小寵物。

觀賞魚飼養風潮在臺灣興盛已久,過去民眾喜歡架設大型水族缸養血鸚鵡,討個喜氣,如果口袋有點深度則會選擇龍魚,但消費者的喜好也受到經濟影響以及社會風潮改變,有一群消費者受限空間大小,或喜愛辦公室療癒的小型生物,開始飼養如日光燈、孔雀魚、水晶蝦的觀賞水族。

隨意棄養,引發生態危機

照顧觀賞魚並不是只有餵飼料,看魚兒吃東西就好,還需要定期清理魚缸、換水,注意魚隻身體狀況,冬天還要裝加溫設備,避免魚冷死等,這些繁瑣的養殖過程讓有些消費者逐漸失去耐心,或是因為搬家等緣故決定不再飼養觀賞魚。

放棄養魚時,除了贈送給親朋好友,有些飼主以為野放到家裡附近的池塘、河邊或海裡,魚兒都有辦法活下去,因此隨意棄養,但是這樣的行為只會造成兩種結果,死亡或是生態浩劫。

大多數被野放的觀賞魚會因為環境適應不良,最終走上死亡一途,但有些來自於中南美洲較兇猛、肉食性的觀賞魚反而可以快速適應環境,隨意野放將造成原生棲息物種的生存危機。

▲愛牠,就不要棄養牠!觀賞魚回收機制明年上路。(圖/農傳媒提供)

▲不管是華人地區或是歐美國家,在家中院子飼養錦鯉一點都不罕見。

觀賞魚回收機制明年6月前上路

為了避免生態危機,中華民國水族類商業同業公會今年研擬出觀賞魚回收機制,消費者若不想養,可以送到附近水族館的「水族收容站」,公會再集中到收容中心開放領養。

李峰成指出,如果水族收容中心的魚隻沒有在期限內被消費者認養完畢,這些魚會被送到合作學校,再次開放給民眾認養,回收機制預計明年6月前會上路。

針對現階段消費者棄養觀賞魚的問題,李峰成說,因為觀賞魚是屬於有價值的生物,大多數的水族館都還是會樂意接受消費者送回的魚隻,甚至提供交換魚隻的服務。如果消費者遇到水族館不願意回收,可以撥打公會電話(02-2257-3900),說明所在地點、魚種、魚隻大小、數量等,公會將會協助聯繫附近樂意回收的水族館。

▲愛牠,就不要棄養牠!觀賞魚回收機制明年上路。(圖/農傳媒提供)

▲2017年臺灣觀賞魚博覽會龍魚競賽,紅龍大龍組冠軍。

本文由《農傳媒》授權轉載
文章來源:愛牠,就不要棄養牠!觀賞魚回收機制明年上路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