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物對老長輩而言,真的是便利嗎?(圖/陳姓網友授權提供,不得轉載)
記者戴榕萱/綜合報導
網路充斥的光速時代,對一位年齡已七、八旬的老長輩而言,並非可以馬上適應,甚至有些人至今還不太明瞭手機該如何接通。網友在非公開社團「爆料公社」裡面分享,他在醫院看到一位沒有手機、沒電話卡的老伯,原拿著硬幣想打電話,但走到公用電話台前卻發現沒有一台適用,於是他失望又無助地離開...
台灣正走向高齡化社會,直到根據內政部統計,2018年時65歲以上人口更佔全國的14%,目前已有多個縣市推動友善計畫,但某些公共設施上的設計考量仍是以多數使用者(較年輕者)為主。
從公用電話的發展史來看,民國44年開始就有了第一台投幣式電話,67年起轉盤式的撥打方式也改成按鍵式,73年第一台光學電話卡的公用電話裝設於台北;那時刻起,街上的投幣式電話逐漸被光學電話卡的話機所取代,隨後10年內,陸續推出了IC卡、或是多卡通話機,這些是科技的紀錄,可能也是抽掉老人家安全感的證明。當長輩們還在習慣這飛快的年代時,他們身上的硬幣,驟然變成跟子女連繫的絆腳石。
很多人會說「為什麼不要買手機給他」、「教他使用電話卡啊」、「活到老學到老是應該的吧!」等,沒錯!這也許是活在這個世代應該要學會的求生技能,但對於人生已經度過80個年頭的長輩們,他們早已習慣了投幣式公用電話,在這裡可以把公用電話視為「含括所有過去的舊模式」;加上台灣社會型態及家庭結構急劇轉變之下,多數人的兒女為了經濟離鄉打拼,他們日常生活中缺少陪伴,更別說要撥空學習一台「新」手機的全部功能,可能還要等到過年團圓時才會有人「開啟教學模式」。
綜合所有原因,家中長輩學習手機的機會大概只有兩三次,最後礙於記性不好,搞不懂功能、分不清撥打及掛斷,甚至出門時還忘了隨身攜帶、充電,久了這些長輩開始畏懼、排斥、甚至責怪自己很沒用,漸漸成為「蚌殼族」,沒有子女不敢出門。
有人可能會認為,「不就是一台公用電話!」怎麼可以扯出這堆想法、會不會太牽拖了等等,但這的確是讓人省思的部份。現代早已人手一機,連國小生拿的手機都還是最新款,誰在乎誰身上還有沒有帶著電話卡?然而,這社會的某些弱勢角落則自然而然的被大眾忽略,實際上長輩們到底可依賴的,終究還是5元、1元的零錢。
原PO的圖文在社團裡造成兩極看法,有些人認為「老人家出門應該要學會開口問」、「時代在走不得不學啊」,另一些人認為「高喊著辦手機給老人家並不是最好解決的辦法」等討論,更有人直接說明,每台投幣式話機都需要人工收取、抄表等,由於現在工資都比以往高,電信局改成中華電信後,投入的人力成本與話筒收益早就不成比例,必然面臨淘汰危機。一張公用電話圖文,點出高齡層生活問題的一環,但又有多少企業可以兼顧營利與公共利益呢?這也難怪網友感嘆「這要家中有高齡長輩的人才能體會了!」
▼示意圖,非故事當事人。(圖/陳姓網友授權提供,不得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