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9千萬獨厚女科學家 科技部挨批拿性別當限制

▲共同創辦eGenesis公司的華裔女科學家楊璐菡。(圖/翻攝自Business Insider網站)

▲共同創辦eGenesis公司的華裔女科學家楊璐菡。(示意圖與內文無關/翻攝自Business Insider網站)

女科學家養成記《系列一》

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蔡英文成為我國史上首位女性總統,象徵「女力」抬頭,但現實上,女性仍因不同生涯階段而面臨困境,其中在科技專題研究計畫上,女性更只佔24%;為此,科技部拋出一年9000萬的女性研究專案補助。不過,這樣的「女性科學家養成計畫」到底實質成效何在?目前還是大問號,而在此同時,還引起男性學者的不平聲浪。

為了鼓勵女性投入科學及技術研究,科技部首次推出研究專案補助,針對過去從未申請或近5年申請但未執行過科技部專題研究的女性學者,第一年就投入高達9000萬元的預算。

科技部這項對女性科學家的投資,到底是宣示性的小火花?還是擲地有聲地作為?就外界看來,現階段還是會畫上大問號。在此同時,補助框限女性,在計畫經費大餅又面臨僧多粥少,甚至集中在俗稱「學閥」的少數人手裡的困境下,也被質疑壓縮了男性學者的空間,不免有反彈聲浪,批評科技部把「性別」作為申請計劃的限制,而非在計畫本身的價值與社會貢獻上。

另外,也有中部地區的大學男教授聞訊後反彈指出,每到年底許多大學教授就開始擔心「聖誕節計畫」,特別是有升等年限的助理教授,「他們不是在計畫聖誕節怎麼慶祝,而是如何提出科技部要的計畫」。

該教授表示,大夥會開始擔心能不能拿到科技部的計畫,接下來一年是否能拿到研究經費、助理,甚至更可能會影響到未來的教師升等跟評鑑。

不過,他也坦言,在學術界都清楚的是,這些資源往往都被各領域的大咖左右,年輕教授少了大老闆支持,要申請到計畫可以說是越來越困難,「在跟學閥對抗之外,現在要得到科技部的眷顧,還得看你是男的?還是女的?」

該男性學者直言,公司行號徵人,有法律規定,不能夠明白徵求男性員工或女性員工,「那麼,為何徵詢計畫主持人卻可以?」他認為,站在國家研究的立場,應該是要看學者的研究潛力,以及研究議題對社會的貢獻等原則來分配與評斷,「把性別作為申請計畫的限制,未免也做過頭了」。

▼科技部補助女性學者的計畫。(圖/記者陶本和翻攝)

▲▼科技部補助女性學者的計畫。(圖/記者陶本和攝)

雖說如此,民進黨諸多立委還是支持此一政策,其中立委蘇巧慧就表示,女性能和男性站在相同的立足點,也不過是這幾十年的事,尤其是女性科學家根本是鳳毛麟角,任何的平等應該是讓大家有更公平的起跑點,不能只從近期看,而是要從更遠的歷史來看。

至於國民黨立委柯志恩也表示,站在女性的立場當然支持科技部多給女性一些機會,但還是認為,要在部分條線上有限制,且對做研究的人來說;通常只看研究議題有沒有價值,若現在純粹因為「女性」,就給予比較多的申請案件,「反而在研究上又是另外一個性別歧視」。

另外,有女性的政治大學學者則認為,歧視的角度有很多,好比「年齡」也可以是一種歧視;就科技部來說,近年開始有補助青年的相關計畫,就是框限在32或35歲以下,但是在大學教授當中,有非常大的比例是在35歲以上。倒頭來,條件的限制都是把不符資格的人排除在外,「所以,政府部門原則上,一定是要跟目的有合理的關聯性才行」。

至於科技部提出要提高女性參與科學研究的比例,女學者舉例,同樣的道理,護理領域方面,男性的比例也是非常少的,搞不好比女性在科學領域的還要少,「那麼護理要不要讓男性來申請?」

因此,該位女性學者認為,科技部的執行態度上,應該分為兩條路徑;首先,在學霸方面,長年下來,常理上當然是以男性為主,是否可以讓男性繼續來擔任計畫主持人,但研究團隊納入較多的女性來參與,未來可以拔擢、培養女性的學霸產生;另外,則是單就給女性擔任計畫主持,但是如果還是框限於學校教授、學者,那麼這些人其實早就已經在領域裡了,對於提高女性參與科學「比例」的目的上,是沒有太大幫助的。

▼科技部長陳良基首度提出女性研究專題補助計畫。(圖/科技部提供)

▲▼科技部長陳良基首度提出女性研究專題補助計畫。(圖/科技部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