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號戰機上掛載的「萬劍彈」,是中科院所研發專門用於破壞機場跑道、癱瘓機場起降功能的視距外反跑道集束巡航導彈。(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媒體報導稱空軍9月下旬在屏東九鵬基地外海完成「萬劍彈」(萬劍機場聯合遙攻武器)所謂的「最終作戰射擊驗證」,由IDF戰機發射量產型「萬劍彈」,繞圈飛行約80分鐘、200餘公里後,成功摧毀海上靶標。
此事雖尚未經過官方證實,也沒有圖像為憑,但研發已近20年、機載試射成功已逾7年,並於2015年起投資近70億元進入量產的「萬劍彈」,在現階段執行測試確實證明已達作戰能力,時點上也合理,整體資訊應屬可信,更是令人振奮。且在東北亞風雲日緊之際,中共又在「十九大」前不斷藉機軍艦繞台、軍事演習,並透過各種管道釋放可能「武統」之傳言,意圖恫嚇台灣。不公開試射遠攻武器,很有可能是蔡政府低調施展的反制舉措之一。其主要用意倒不是因為中共「害怕」台灣武力或軍事能力,而是在兩岸過招時,弱勢的一方固不宜主動尋釁,但亦不可消極示弱,否則還未進入談判階段便已輸了態勢。
「萬劍彈」的性能諸元尚未公布,但推估重量在900公斤以下,蓋掛載的經國號戰機左右翼內側掛架籌載量均為2,000磅(約909公斤)級,而「萬劍彈」的體積也接近2,000磅級武器(如 Mk84通用炸彈)。這個重量級,位居土耳其SOM(Stand-Off Missile)「遙攻飛彈」(600公斤)與英法義合製「暴風影」 (1,300公斤) 空射巡航飛彈之間。由於這二者的彈頭均占總重約1/3,推估「萬劍彈」的彈頭重量應在250~300公斤之譜。
射程方面,一般此類(渦輪扇/噴射引擎推進)空對地飛彈最大射程都在300航浬(560公里)上下。SOM由於較輕,初期構型的射程只有250公里,土耳其仍積極精進其射程至500公里等級。由此推判,體積與重量顯著大於SOM,又裝備自製「鯤鵬」渦輪扇發動機後的「萬劍彈」,射程絕對可達250公里以上水準。
講到這裡,可能就需對媒體報導所謂「繞圈飛行約80分鐘」的說法略事商榷。因為就算最大射程超過200公里,實際上是300公里好了,若這個距離要飛80分鐘,平均時速才225公里(約0.19馬赫),遠低於同等級武器0.8馬赫之譜的巡航速度(如SOM、「暴風影」或德瑞(典)合作的「KEPD 350」等)。然若「萬劍彈」真飛了80分鐘,即便平均速度只有0.5馬赫(考慮低空繞飛轉折運動必須減速),那最大射程也絕對超過700公里!除非「萬劍彈」具某種迄今尚未曝光的「(非常低速)滯留徘徊」功能,而且還藉這次試射驗證,否則該彈的實際飛行時間不可能接近80分鐘,要不然就是其射程遠大於所謂的200公里以上!
▲龍捲風GR4(Tornado GR4)戰鬥轟炸機所掛載的「暴風影」巡航飛彈,是英法意聯合研製的空射戰區外巡航導彈。(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萬劍彈」整合了衛星(GPS)與慣性導航(INS),並結合某種地貌參考導航(TRN)。這三位一體組合基本上已成現代巡航飛彈航渡階段的標凖定位及低空導航手段,不過,國軍對於大陸部分地區高精密度地貌圖之掌握程度仍待確認。
此外,未經證實的報導亦稱該彈也具「數位景象構圖比對區域匹配」(DSMAC)終端導引,即以光電感測器(CCD或IIR)截攝目標區物貌特徵,與預存景象進行比對制導。由於「萬劍彈」外部看不出光電視窗,若裝有此導引系統則勢必在飛彈前端,平時以整流罩覆蓋,待飛彈進入終端階段後,再除去彈頭罩開放視野。通常此類巡航飛彈,都是以低空飛行突防,接近目標區時再爬升至最有利獲取、辨識目標的高度,確認目標後再俯衝進襲。
「萬劍彈」在發展初期,參考當時德國的AFDS無動力滑翔飛行次彈械散布系統,以及法國的「阿帕契」(Apache)跑道攻擊武器等設計概念。它固然可從敵方防空武器涵蓋範圍外發射並攻擊遠程目標,從而打擊敵方嚴密防護目標的能力,對我反制作戰極具價值,但其性能也有若干限制。
基於其原始設計需求,無論是彈頭籌載還是導引設計,「萬劍彈」都只適合打擊固定面目標(如機場跑道等),目前並不具有效攻擊點目標(如特定建築物等)或強固化目標(如機堡等)之能力,更無法接戰可移動目標或活動目標。其次,「萬劍彈」的外型設計非匿蹤構型,對於穿透共軍日益綿密並不斷現代化的防空系統仍是挑戰。
再者,「萬劍彈」(或其他遙攻武器,如雄風二E巡航飛彈)的造價遠高於其他精準導引彈械。澳洲當年採購空射巡航飛彈時的分析就曾指出,遙攻巡航飛彈單擊相當於精靈炸彈(如雷射導引炸彈)的20倍以上。若再考慮破壞力籌載量上的差異(西方巡航飛彈彈頭最大僅1,000磅級,為2,000磅級精準導引炸彈的一半),有效反制較大型目標所需巡航飛彈的數量與成本勢必更高。西方作戰準則通常要求每個瞄準點投以二枚巡航飛彈,以確保達成戰術效果,而壓制一個防禦嚴密的機場或大型飛彈陣地,往往需要一、二十枚武器!由此可見,「萬劍彈」等武器只適合用於攻擊特定的高價值或防禦嚴密(戰機難以突防)之目標。長期來看,我們勢需另謀成本效益較高的方式,來反制此類目標。
美國今年6月同意出售採匿蹤構型並裝備BROACH縱列式穿透彈頭的AGM-154C 「聯合遙攻武器」(JSOW)。該彈因雷逹訊號特徵較低,相對突防性能較佳。精確度達低於1.1公尺的命中誤差,對鋼固水泥目標穿透力則達1.8公尺。這對攻擊機堡、指管中心、重要武器裝備掩體等強固化設施,均具相當威力,在台海反制作戰中甚具價值。但由於該彈不具動力、只能滑翔飛行,射程既遠低於「萬劍彈」,戰機在發射JSOW時之高度、速度等發射條件與氣象因素限制,也遠較「萬劍彈」嚴苛。
▲萬劍彈外型設計與運用概念,與美國AGM-154聯合遙攻武器(JSOW)類似。(圖/翻攝自美國海軍)
比JSOW重約6成、又裝有渦輪扇發動機的「萬劍彈」,是深具進一步衍生發展潛力的。事實上,「萬劍彈」可以精進發展的方向,也正是JSOW 目前所掌握之優勢領域,包括低訊號特徵外部構型、抗干擾GPS、終端尋標器、數據鏈以及其他類型彈頭等。
導引系統相關精進,可增進飛彈導引系統的強韌性(抗干擾性能),賦予飛彈在飛行途中接收目標資料更新,甚至重新改換目標之能力,或提供精準終端導引的能力(以打擊點目標或大型目標物特定部位)。這些導引系統上的改進,可大幅增加「萬劍彈」之戰術運用彈性,並可讓原本設計只能攻擊必須預知其坐標之目標(如 機場、固定陣地等)的「萬劍彈」,能有效接戰可活動目標(如機動防空系統、地對地飛彈發射車甚至在航艦艇)。
若再配合彈頭的精進,發展出裝有一體型彈頭,甚至穿透彈頭的衍生型,則可擴展「萬劍彈」可有效攻擊的目標性質,將其所能威脅的軍事目標種類,從目前集束彈械只適合攻擊之相對較「軟」的「面」目標(如機場跑道、部隊集結區等),擴大到也能有效接戰相對較「硬」的「點」目標(如機堡、強固化工事等)。
然而,這些精進項目不是沒有技術挑戰的。譬如說,美軍JSOW-C1所使用的數據鏈,基本上是將Link-16終端機縮裝至只有不到1/12大小、約1/10的重量,當時即使對美國而言也都非常困難。而穿透彈頭最難的技術,則是能判斷彈頭已穿透進入目標物內部後才引爆裝藥的智慧型引信。但這些都已是十年前的技術了,相信假以時日、努力研發並尋找外國技術來源,中科院還是很有可能成功掌握發展性能更先進的衍生型「萬劍彈」所需關鍵技術的。
至於前述未來另謀成本效益較高方式來替代「萬劍彈」的長期需要,許多專家認為,一次性使用的遙攻武器可能會逐漸被攜載相對廉價之精準導引炸彈(如:滑翔型JDAM或SDB)的匿蹤型無人戰鬥載具(無人機)所輔助、甚至取代。我們也應密切關注相關技術之脈動,並推動研發。
發展像「萬劍彈」這樣的反制武器可提升國軍戰力,加強實際阻截共軍集結,與進犯、擾斷其用兵步調之能力。而擁有一定的可恃遙攻能量,也會迫使中共撥調較多的國防資源在防禦性措施上。由於資源總額必是有限,若多花了一分在防禦上,就少了一分可以用在強化其攻擊或兵力投射能力上。這不僅是對我有限國防資源之較均衡睿智的運用,也有助減輕台灣自身所蒙受之軍事壓力,更可在美國正積極鼓勵亞洲盟邦籌建的防堵(中共軍事銳進)能量中,提供若干積極意義。同樣重要的是,誠如此次試射所扮演的角色,反制作戰能力還可當成一種兩岸政略博弈的籌碼運用,深具純軍事層次以外的戰略價值!
好文推薦
●梅復興,台北出生,祖籍湘東,旅居美國。長期鑽研國防,嫻熟美台安全關係。曾創辦並主編《 臺海軍情》電子期刊,現為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