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月研製到首飛 中國擬用「殲-31」組空軍戰鬥機群

殲31戰機試飛成功(圖/翻攝自香港文匯網)

▲「殲-31」戰機示意圖。(圖/翻攝自香港文匯網)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第二款隱身戰機「鶻鷹」(殲-31)從研製到首飛,只花13個月便寫下大陸軍機研製的新記錄,使中方成為全球第二個同時擁有兩種第四代級別以上戰機的國家,符合領導人習近平的強軍目標。根據研製團隊瀋陽飛機工業集團說法,當年特別組建新機快速試製中心,同時成立聯合工作團隊力求在最短時現內完工。

根據了解,「鶻鷹」戰機是沈飛集團著眼未來國防建設需求的「重點開發項目」,針對國際市場需求採用全新設計、自主研發的第五代雙發中型隱身戰鬥機,不易被雷達偵測作戰半徑大載彈能力又強,可謂綜合保障能力優異等特性。這款飛機的研製成功將促成中國形成高低搭配的戰鬥體系,對空軍整體戰力有著巨幅提升。

▼「殲-31」試飛成功。(圖/翻攝自香港文匯網)

殲31戰機試飛成功(圖/翻攝自香港文匯網) 

由於瀋陽飛機工業集團組建於1951年6月底,是為中國航空工業發祥地之一,更被外界譽為「中國殲擊機的搖籃」,為了趕工打造「鶻鷹」,除了組建新機快速試製中心以及組成聯合工作團隊,更採取廠、所、院校聯合試製的工作模式,按照「共同開發、共同投資、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四共原則」進行聯合試製,等現階段的試驗目標成熟再行投入下一階段。

根據了解,廠所之間還建立協同工作平台,實現飛機設計與製造的有機結合,涵蓋工程數據發放接收、產品數據構型管理到工程更改審簽流程管理、產品有效性管理,推進了廠所數據無紙化、網路化和數據實時共享,實現數據源唯一縮短研製周期,促進技術狀態管控水平的提升,同時降低試製成本可謂「事半功倍」。

▼「殲-31」模型。(圖/翻攝人民網)

殲31模型機。(圖/人民網)

中心方面則是施行裝配集成管理模式,有別以往的傳統專業分工形成臨時聯合製造團隊,在部、總裝階段調集部總裝專業廠的力量及相關職能部門,工作包分包的管理模式執行工作,並且承擔相應的技術、質量、進度責任共同完成飛機的各項裝配集成工作。

總體而言,「管理模式的創新」大幅縮短了「鶻鷹」戰機的研製時間,只花3個月便完成詳細初步設計、6個月內完成全機製造數據集發布、13個月即實現從研製到首飛的驚人工程進度。不過若與已經正式服役的「殲-20」戰機相比,「鶻鷹」的發展更為撲朔迷離,主因在於建設方案一直無法取得軍方授權,只好自行籌備研發資金。由於「鶻鷹」戰機在2014年珠海航展的試飛過程當中,尾部一度冒出濃濃黑煙導致往後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是解放軍或是國外買家均感到興致缺缺連帶影響市場銷路。

▼殲-31起飛時,機腹冒煙照。(圖/取自陸媒龍之夢網)

殲31起飛時,機腹冒煙照。(圖/取自陸媒龍之夢網)

直到2016年12月底,新型「鶻鷹」首飛之後才又重新燃起外界的高度興趣,更有專家直言,「『殲-31』有望成為中國下一代全新的艦載機型!」甚至美國的《大眾科學》雜誌也曾表示,「沉寂近3年之後『殲-31』再度頻繁亮相,顯示它終於修成正果,未來可能配置新型的『渦扇-17』發動機,進而擁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具備高速優勢,這些都是美軍『F-35』戰機的不足之處。」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