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皓明/網路上公開判決書,小心觸法!

▲網路,網路社群,手機,科技。(圖/視覺中國CFP)

▲若把收到的判決書正本一字不漏的翻拍或上傳,只要內容牽涉到他人的個人資訊,就可能觸犯《個資法》。(圖/視覺中國CFP)

我知道你收到勝訴的判決書會很開心,會想昭告天下:「我贏了」!

不管你要臉書發文還是辦桌宴客都可以,但身為一個律師,我必須建議你不要公開或翻拍上傳你收到的判決書。

判決書有兩種版本。第一種,是身為訴訟當事人會直接收到的法院判決書。這類判決書是正本,原則上只有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會收,並且要用這個送達的時間去算上訴的期間,例如送達後20天內就要提起二審上訴。

第二種,是司法院的法學搜尋系統上的版本。我國的判決只要宣判了,原則上是一律上網公開予大眾檢視,看看法官判的好或不好(例外是一些少年案件,保護未成年人利益),無須登入帳號,任何人都可以上網進行閱覽、下載及列印。

▲司法院,司法院裁判書檢索。(圖/翻攝自司法院官網)

▲司法院的法學搜尋系統上的判決書版本,會把個資等重要資料遮蔽,保護相關者隱私。(圖/翻攝自司法院官網)

差別在哪裡呢?在審判過程中,為了確保當事人的身分正確,會把姓名、身分證、地址等資料都寫在判決中,以免最後發現「判錯人」。在寄給當事人的第一種判決,就不會增刪,會保留所有資料。但是,為了保護個人資料與隱私,法院在製作第二種判決書時,會先把個人的住址、身分證等重要資料遮蔽,以圓圈或其他代號註記,僅留原告與被告的姓名才做上傳,讓大眾在檢視法院判決時,可以就事論事,而不會因此得知該案原、被告的其他資訊。

若把收到的判決書正本一字不漏的翻拍或上傳,只要內容牽涉到他人的個人資訊,例如地址、年籍、身分證等等,就可能觸犯《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一方面有《個資法》第41條的刑責(5年以下有期徒刑),另一方面也有同法第29條的民事賠償責任。

實務上,都有因公開判決書牽涉他人個資而被判刑與判賠的案例。例如,某A前因家庭暴力而被親人聲請保護令遠離其家庭,沒想到卻違反保護令內容而被判刑。A一時之間氣不過,把刑事簡易判決書拍照上傳網路,並對判決痛罵一番,但翻拍照片中卻沒有遮掉住址、身分證與出生年月日,對方一氣之下告上法院,最後法院判處A拘役15日。

另一件案子,則是家庭糾紛。姑姑與侄子平時不合,某日恰好得知侄子因買賣糾紛成為被告還敗訴,一時竊喜把該民事判決翻拍上傳臉書,只用立可白遮了原告的姓名,卻把侄子的個資保留無遺。侄子氣得告上法院,最終法院判該名姑姑違反《個資法》拘役10日。

民事上被判賠償的案例,則是出現在社區管委會。

某名住戶跟主委不合,認為他並沒有善盡職務,便把某次社區訴訟的判決書寄送給全體社區住戶,而沒有把主委、副主委在判決中的姓名、身分證等個人資料遮蔽。雖然該住戶主張自己是為了證明主委「都在騙」,但法院認為這種動機並不影響侵害他人個資的事實,最終判決賠償主委、副主委各5000元。

雖然從目前的案例看來,公開判決書的刑責與賠償並不算高,但還是建議民眾不要輕易地以身試法。如果真的很想要讓大家知道你贏了、對方錯了,建議在翻拍或上傳判決書以前,先把自己與他人姓名以外的資料(身分證、地址等)通通遮蔽,以免構成侵害他人個人資料的行為。

更佳的方式是等待約一個月的時間,直到判決上傳至司法院的搜尋系統,再從網路上下載、列印第二種的判決書。由於是依法公開,並且都由政府事先隱藏資訊,公開此種判決書就可以免於被告的法律風險。

好文推薦

雷皓明/離婚好分的是情感,難分的是財產

雷皓明/網路業配文要先說清楚講明白嗎?

雷皓明/不管唐從聖告不告 外洩影片者恐涉誹謗罪

雷皓明/別人下咒弄我,我能不能告他?

雷皓明/律師出庭還要請隨扈維安?期待不再有庭外暴力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雷皓明律師●雷皓明,喆律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法律熱門新聞

史上最貪女檢陳玉珍 二審判12年

撈2300萬 女檢陳玉珍遭撤職停用

非現行犯 檢方:利害關係人可逮捕

酒駕未給杯水漱口 法院判無罪確定

2024更生美展 法務部長鄭銘謙祝福

給說法/法官、檢察官工作大不同

境外竊密挖角 9成來自中國

給說法/你知道自己被限制出境嗎

農田水利會變公務機關 憲法法庭判合憲

雷皓明/幫別人簽名犯偽造文書嗎

雷皓明/餐廳不能拒絕被評論嗎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