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弟弟鄧墾本月15日因病逝世,享嵩壽106歲。(圖/取自網易)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鄧小平胞弟、湖北省前副省長鄧墾本月15日在深圳逝世,享嵩壽106歲。深圳政府遵照他的遺囑,不設靈堂、不接受花圈、不安排遺體送別,在當地火化、海葬。
鄧墾1911年出生於四川廣安,在家中排行第三,而鄧小平則是長子。鄧墾逝世後,習近平、李克強、趙樂際、朱鎔基、溫家寶、李嵐清、賀國強、劉云山、張高麗、楊晶、王勇皆表示哀悼,對其家屬表示慰問。
鄧墾病重期間和逝世後,蔣超良、王曉東等省領導多次對鄧墾的醫療保障作出指示,要求全力進行救治,並指派專人前往醫院看望;委託黃楚平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赴深圳,對鄧墾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其家屬表示深切慰問。
鄧墾逝世後,遵照其遺囑,家中不設靈堂,不接受花圈,不安排遺體送別,在深圳(女兒家)火化、海葬。
在武漢安家,人生最能幹事的20年奉獻給湖北
1966年6月任武漢市副市長後,鄧墾就與荊楚大地結下不解之緣,從1966年到1986年,鄧墾將人生最能幹事的20年,奉獻給了湖北。
鄧墾曾說他喜歡看小平的警衛秘書張寶忠拍的影集《警衛秘書眼中的鄧小平》,這本畫冊裡的鄧小平最平實、最有生活情趣、最像他的哥哥。想哥哥的時候,他就翻翻這本畫冊,或是到深圳市中心的蓮花山公園鄧小平銅像前看看哥哥。
在鄧家,鄧墾排行老三。鄧小平是父親鄧紹昌的長子,鄧紹昌按字輩的排序為他取名鄧先聖。1911年鄧墾出生的時候,曾取名鄧先修。那時,姐姐鄧先烈9歲,哥哥鄧先聖7歲。後來,哥哥改名希賢,再改名小平。
「在我的心中,父親是一個有著進步思想的舊社會人。」鄧墾曾回憶父親鄧紹昌時這麼說。鄧紹昌晚清之際畢業於成都政法學校,在廣安縣協興鄉教了幾年書之後,當上了鄉團總和縣團練的局長。當時,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正在四川興起,鄧紹昌加入了以反洋教、保路為宗旨的民間幫會「袍哥會」,成為協興碼頭的「當家三爺」,後升任「掌旗大爺」。辛亥革命期間,廣安建立革命軍,鄧紹昌加入革命軍,當上了新兵訓練營營長。
在鄧墾出生後的幾年裡,鄧紹昌因不願與當地的「鄉匪」同流合污,受到排擠,其團練局長一職被撤,他不得不拋下家小,到重慶「避禍」。
鄧墾曾回憶鄧小平,我和哥都遺傳了母親的骨氣
據鄧墾當時回憶,「母親是個很有骨氣的人,小平和我都有母親的這個遺傳。鄧家有40畝土地,在當地稱得上小地主。但父親「避禍」後,家中漸無積蓄,生活日益困難。淡氏的娘家是廣安一帶的名門望族,家道殷富。有一次,淡氏帶著兒子鄧墾去外婆家,這是鄧墾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去外婆家。離開時,淡氏向父母提出,帶點肉回去給孩子們吃,誰料遭到父母拒絕。從那以後,無論家裡有多困難,淡氏都堅持養豬。
當時,鄧家和一個姓劉的地主家,曾有些來往。鄧紹昌不在家,遇到一些事淡氏便請劉家幫忙。「那時逢年過節不是要寫春聯嗎?劉家地主有文化,能寫會畫,我們就買了紅紙,請他寫春聯。可這個傢伙很壞,寫了挖苦我們家的話。我母親、姐姐都不識字,不知道啊。小平發現後很生氣,立即把春聯撕掉,自己去買紅紙重新寫。那時他還很小啊,10歲上下的人!」
1918年,小平考入廣安縣立中學。由於鄧紹昌「避禍」日久,家裡舉債度日,小平的學費很難籌集。正巧,第二年8月,留法勤工儉學會重慶分會成立,工商界人士和社會名流捐款2萬多元,開辦了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招收中學畢業生和具有同等文化水平的青年入學,學制一年,畢業後赴法留學。在重慶的鄧紹昌得知此事,立即捎信回家,讓小平到重慶。
鄧紹昌的這個決定,影響了小平同志的一生。在當地,鄧紹昌也算是個見過大世面的人,他對鄉間的落後狀況很不滿意。他察覺到,中國人要想出頭,必須學洋人之長,他要把長子「送到大地方的學堂去」。而留法預備學校的開辦,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不必花大筆的錢,就可以實現這個心願。但此舉遭到淡氏的極力反對,她埋怨鄧紹昌,「才十幾歲的娃兒,就弄到那麼遠的外國去,一邊讀書,一邊做工,哪個忍心囉!」
「我母親非常疼愛小平。她就是希望小平長大以後,能主家理事,不願意小平遠離。」鄧墾曾回憶,當小平得知母親反對時,他便躲在房間裡絕食,不吃不喝。 「最終母親很勉強地同意了。小平離家去重慶時的情景,至今我都記得,儘管我當時只有8歲。那時候四川農村人出門,背個包袱,裡面有幾件換洗衣服就行了。」
鄧小平考上留法預備學校,是自費生。赴法留學的旅費大約300塊大洋,學校對自費生只補助一小部分,大部分要自己出。鄧紹昌回到廣安,變賣田產,仍然湊不夠錢。於是,他找到了岳父、岳母和妻舅,再三說明鄧小平出國後的光明前景,終於打動了淡家,拿出錢來資助小平。
曾在上海登報尋哥哥鄧小平
1920年夏,鄧小平乘坐「盎特萊蓬」號郵輪赴法國勤工儉學。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鄧小平和一批中國留學生,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鄧小平參加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
1931年,鄧墾到上海求學。此時他與大哥失去聯繫已有9年,家裡再沒有小平的消息。唯一的線索是:和鄧小平一同赴法的「遠親」胡倫,給鄧家捎了個信,說小平可能在上海。於是,鄧紹昌要鄧墾到上海後,設法找到哥哥。鄧墾初來上海,既不會說上海話,又無熟人,人海茫茫,何處尋找。鄧墾看報紙,發現報紙每天都有很多「尋人啟事」,他靈機一動,要不自己也刊登一篇?
鄧墾通過「尋人啟事」找到哥哥沒幾個月,小平同志就離開了上海。「尋人啟事」事件在幾十年後還給鄧墾帶來了麻煩。「文革」期間,鄧墾被關了8年,抓他的原因,就是問他在上海怎麼找到鄧小平的。「我把事實講了一遍又一遍,但他們就是不相信。」沒辦法,鄧墾讓他們找來當時的報紙,查到了那則啟事,才算了事。
兄弟倆一生聚少離多,鄧墾,「哥哥一生獻身革命,沒有回家」
上海一別後,兄弟兩再見面,已經是1945年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 「小平從太行山回到延安開會,當時他被選為中央委員。我們相隔14年才見第二面,但這次見面也非常倉促,開完會,他又回太行山去了。」
解放後,鄧墾和鄧小平見面的機會也不多。他擔任瀘州專署專員,只有到北京開會時,才能和大哥小聚。這種聚少離多的狀況,直到「文革」後才好轉。鄧墾到北京看哥哥,「好多年沒見了,小平讓我到他家裡住,大概住了十天半個月。他這個人有個特點,不喜歡講話,性格是內向的,在家裡面和子女講話都很少。這和他年輕時大不一樣了!他年輕時很活躍,那些和他一起在法國留學的同志都知道,他愛講愛笑,被稱為「小鋼砲」。後來性格慢慢就變了,沉默寡言,考慮問題比較多,看樣子是擔子重了。據說是到了華北129師以後,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1980年7月,小平同志陪外賓去廣西,回京途中在武漢停了一下,與時任武漢市委書記的鄧墾住在東湖招待所。「那次,他還專門到我家來過一次,也沒說什麼,只是講,你這個房子還可以嘛。又帶了幾個廣西的芋頭給我。」2004年,在小平同志誕辰100週年時,鄧墾回到了家鄉四川廣安,踏進了「鄧家老院子」。見物生情,鄧墾感慨道,「小平一生獻身革命,沒有回家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