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全球核能復興」 大陸2030年前要蓋100座核電廠

▲東北首座核電站一期全建成國產化率逾75%。(圖/翻攝自遼寧紅沿河核電官方網站)

▲遼寧紅沿河核電有限公司。(圖/翻攝自遼寧紅沿河核電官方網站)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副司長秦志軍31日表示,關鍵設備研發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中國具備年產6到8台套核電設備的製造能力。據了解,目前大陸地區正式運作的核電機組共37台,在建核電機組共19台,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居世界第一。據傳大陸官方計劃在2030年前超過100座核電廠。

秦志軍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的核電發展已走過30多年的歷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依託國外技術到擁有自主技術,在研發設計、工程建設、裝備製造、運行維護等各方面能力均大幅提升,培養了一大批核電專業技術人才,具備了核電技術及裝備「走出去」的實力,已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

據了解,目前大陸地區正式運作的核電機組共37台,3563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共19台,預計未來發電量為2187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居世界第一,2017年前三季度核能發電量1829億千瓦時,約占大陸總發電量的4.2%,同比增長約21.37%,與火力發電廠相比相當於少燃燒5706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495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約50萬噸、氮氧化物排放約42萬噸。此前也有消息指出,中國大陸官方正在制訂計劃,讓全國建成並投入運轉的核電廠,在2030年前超過100座。

核武、核能、核子。(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世界核能協會2017年的報告顯示,全球核能工業似乎正在復興。(圖/翻攝自中國國家能源局)

根據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2017年的報告顯示,全球核能工業似乎正在復興,去年全球核電廠的發電裝置量增加9GW( 90億瓦),是25年以來最大的年增長量,也是全球核電連續4年的發電增長。協會總幹事安格塔.萊馨(Agneta Rising)表示,「在未來幾年這種趨勢仍然會繼續下去,目前全球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核能建設都在中國大陸。」

秦志軍表示,國務院在2006年將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專項實施近10年來,已申請智慧財產權3000多項,,培養41個創新團隊和各類科技人才、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800多人;截止到目前,核電專項已立項課題201項,核定中央財政經費130.33億元人民幣,在專項支持和帶動下,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為全面掌握3代非能動核電技術,且自主研發具有4代特徵的高溫氣冷堆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核電團隊掌握了世界先進的非能動設計理念,並成功借鑒和應用到CAP1400以及華龍一號的設計中,大大提升了核電站的安全性。

▲▼中國大陸核電司副司長秦志軍。(圖/翻攝自中國國家能源局)

▲中國大陸核電司副司長秦志軍。(圖/翻攝自中國國家能源局,下同)

二是在關鍵設備研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3代核電站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主管道等重型設備都能國產化,遮罩電機主泵、數位儀控系統、爆破閥等核心設備都已完成樣機製造,高溫堆控制棒驅動機構、燃料裝卸料系統等已開始供貨,這些研發的成果,使中國大陸具備年產6到8台套核電設備的製造能力,3代核電綜合國產化率從2008年的30%提高到現在的85%以上。

三是在基礎材料研發方面,超大型鍛件、690合金管、壓力容器密封件、核級鋯材等關鍵材料加工製造技術取得突破;高溫堆燃料元件已經能夠產業化生產;核級焊材研製成功,使得大陸核電焊接材料不用在長期依賴進口;還建成了首條從海綿鋯到成品管、板、棒、帶材的完整生產線,為後續核電項目的自主化燃料研發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四是核電共性技術研發能力不斷增強,專項充分發揮各大核電集團及相關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在反應堆堆芯及安全分析關鍵技術研究、嚴重事故機理及現象學研究、核電站關鍵材料性能研究等共性技術方面開展深入分析研究,建設了一批國際領先的大型台架和試驗設施,為大陸新型核電機型設計、持續提升核電創新研發能力提供了保障。

秦志軍表示,目前,全世界的核電發展正處於技術升級換代期、產業格局調整期、發展重心轉移期,十九大報告明確指示要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在能源領域要加快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和 「一帶一路」戰略中,核電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中國國家能源局記者會。

▲▼中國大陸核電司副司長秦志軍。(圖/翻攝自中國國家能源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