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古韻煥發新生 「漫長工業流水線」重入歷史文化

「跑船人」施仲慶22歲開始跑水運,從早期的木質船、水泥船,再到如今的鐵船,幾十年過去,當溝通大運河與錢塘江的三堡船閘打開後,施仲慶成為首批過閘船戶。(圖/新華社)

▲遊客在京杭大運河畔的山東棗莊台兒莊古城乘坐小船游玩賞景。(圖/新華社) 

本報訊

「跑船人」施仲慶22歲開始跑水運,從早期的木質船、水泥船,再到如今的鐵船,幾十年過去,當溝通大運河與錢塘江的三堡船閘打開後,施仲慶成為首批過閘船戶。

2014年,大陸(京杭)大運河成功躋身世界文化遺產,這條農耕文明遺留的「漫長工業流水線」重新在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中找到平衡點。隨著大運河景觀、生態、文化及客運觀光等功能日益凸顯,一批新的「跑船人」應運而生。

「1999年我來到杭州,跟著親戚在運河上跑船。水手、船工、雜役什麼都做過,後來考證當了船長。」來自江蘇鹽城的宋廣齊說。

2010年,宋廣齊成為一名水上巴士司機。作為大陸首個水上公交巴士,杭州水上巴士最初的定位是運河觀光,此後,為緩解市區交通壓力又開通公交運輸功能。

「一開始坐水上巴士的人不多,運河申遺成功後,遊客人數直線增長。原來每天夜遊跑一班,現在要跑四班。」宋廣齊說。

閒暇時間,宋廣齊經常翻看有關運河歷史的書籍。京杭大運河的前世今世,龍山閘、白塔的歷史他都如數家珍。

「一是自己喜歡,還有一個原因是想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宋廣齊說,水上巴士沒有講解員,經常有遊客來問運河的歷史,他就兼職當起講解員。「運河一帶,你看到的都是美景。」

然而,在大陸民俗風情畫家吳理人的記憶裡,20多年前的大運河風光並不旖旎。「西湖附近的居民不願意往運河邊走,因為往北過了武林門,空氣中就漂浮著臭味。」吳理人說。

杭州市運河綜保中心副主任陳江介紹,因為水運最為經濟,上世紀50年代起,杭州段運河沿岸陸續安排了大量的工業和倉儲企業,工業和生活污染不可避免。

更令人擔憂的是,承載運河文化和歷史的遺跡逐漸消失。拱宸書院創始人任軒說:「能保留下來的風貌較好的河段不多。在遺產點中,只有6處歷史文化街區。」

對於運河,首先是保護,最終目標是服務民生。漫長的10年運河綜保工程中,杭州市調查整理大批歷史文化遺存實錄,修繕拱宸橋西、小河直街、大兜路等歷史街區以及富義倉等文保點,3000餘戶居民的生存條件得以改善。

如今,煙霧繚繞的場景不見了,「活」的民俗文化保住了。

大運河流淌千年,很多沿岸的民俗風情都被吳理人「留」在畫中:正值晌午時分,碼頭工人、船夫或挑夫來到運河邊的沿街小飯店門前,以門板、條凳當做桌椅,門板上放滿剛剛出鍋的菜肴……

吳理人說,「經常有一些研究中國文化的專家學者,想瞭解關於運河一些民俗風情的問題,都會來問我,而我都能幫他們解答。」

任軒來自福建,在杭州紮根後,他將拱宸書院設在登雲大橋下的運河邊。書院藏書3000餘本,三分之一與京杭大運河有關。

任軒還是《拱宸》讀本的執行主編,查資料、採訪運河附近的原住民是他必做的功課。「記錄大運河的文章還會寫下去,因為總會發現新的線索。」任軒說,時光在流逝,大運河周邊的自然及人文環境也在變化,這個時代總有新的故事等待他去書寫。(新聞來源:新華社港台部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