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是「好媽媽冒牌貨」嗎?

▲沮喪,傷心,生氣,羞辱。(圖/視覺中國CFP)
▲媽媽要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示意圖/視覺中國CFP,下同)

作者:洪美鈴
摘自:寶瓶文化 《還是喜歡當媽媽: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

●精選書摘

我是個心理師,是孩子們的母親,是某個人的老婆、女兒、媳婦、姊妹、小姑……甚至我是個老師,也是學生。但是每一天,和這個世界的大部分人一樣,睜開眼睛,我不會想我是誰,只是想著如何把我的一天安然無恙地過完。

一早,腦袋裡想著要處理的會議和工作行程,看到一桌子紊亂就覺得心煩。要老二整理桌子,他嘴裡嘟囔:「只會叫我做,都不叫他們……」

「這是你負責的區域,當然叫你。」我說。

老二卻開始進入辯論模式,指著吃早餐的妹妹,說:「她負責掃地,妳有叫她嗎?」

「怎麼沒有,每天早上啊!妹妹妳說,我有沒有叫妳掃地?」一如往常,我滿心只想回話之後,繼續今日的行程。

妹妹煞有介事地認真點頭,說:「有,哥哥上學以後,媽媽就叫我。不過昨天媽媽趕著上班,叫我一下,我不做,媽媽就生氣了。她罵我,可是其實我只是拿掃把……」

吼!沒人叫妳解釋這麼多。

老二還是重複地說:「妳哪有叫他們,都只叫我。」

看他繼續執拗,我也自動化地抓狂了。「你在爭什麼?我最少叫你了,不然你問其他人!」

老二拿起書包,繼續碎唸:「每次都叫我,不叫他們……」

我又拉又追地說:「你你你……好!對!我都叫你,沒叫他們。你爭這個幹麼?爭贏了又怎樣?去上學啦!」

連珠砲似的罵完,推著他要他準備上學,他也進入迴圈,「本來就是,妳都叫我,沒叫他們啊!」然後甩門出去。

我是「好媽媽冒牌貨」嗎?
我們都陷在各自明知沒意義,卻舒緩不了心頭一口氣的迴圈裡,只是孩子用嘟囔宣洩,我是明著爭辯,其實也想控制。

心平氣和時,不覺得收桌子、掃地一定要在這個時候做,但在心煩、工作時,我就陷入自動化的僵固,容不下任何一絲鬆動了。

這樣的場景其實滿熟悉的。我想到自己孩提時,也常在上學前跟賣早餐的媽媽爭執。

長大後曾對媽媽提過,以前最怕早餐店生意太好,因為生意愈好,媽媽就愈難搞,特別是學校需要買什麼東西、作業或成績單要簽名,或是自己想和同學做什麼時,幾乎都會被拒絕。那種時候的媽媽特別凶,罵人的話也特別傷。面對這樣的媽媽,我也只能嘟囔,然後忿忿離開。

這一刻,我將心比心地想著當時的各種教養事件。會不會,其實當時父母也沒那麼清晰地想著如何教養,而只是在不同情緒下的應急處理而已?

現在回頭看我娘對我的要求、忽略,或有時出現的滋養,也許很多時候,那只是她在當時生存條件下的情緒狀態。長大後,我當然可以理解她的辛苦與挫折,但孩子時期的我,早已植入一些程式,對於表現和人際總有滿滿的焦慮。

如同現在我對眼前的孩子們,有時我只是在煩惱工作,心不在焉;有時是忙碌一天,累了,焦躁了,不想再生事端才嚴格把關;有時我得到了支持而感到愉悅開心,所以對孩子的狀況樂於討論,幽默看待。再有時候,我即使做對了什麼,還是會像天性有種「好媽媽冒牌貨」的焦慮,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且對教養議題過度在意。

恐龍,恐龍法官,小孩,小孩生氣(圖/視覺中國CFP)

把溫和與穩定傳給孩子
盤整一下自己的生活,身上掛著的角色從沒少過,只是,我該回頭問問自己:

在這些角色間流轉的生活中,我是否只剩下焦慮?

如果我的心為了滿足這些角色的期待而難以快樂,除了賠上我自己的情緒之外,是否也在我與孩子之間,悄悄地傳遞了焦慮和憂鬱?

無論在哪種教養模式中長大,父母的確很難避免傳遞與植入情緒,我們無法要求自己時刻保持教養意向的清明,但至少平衡一下,除了傳遞焦慮,也要傳遞快樂吧!

希望孩子有一天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片段,想到媽媽的表情和動作時,不會只是皺著眉頭、指著他的額頭,也有溫和而穩定地牽手,以及溢出眼角的笑意。

●●●●

老二和老大蹦蹦跳跳地放學回家時,我也在門口笑咪咪地迎接。

老二依然敏感,問我:「媽媽,妳怎麼這麼高興?妳在笑什麼?」

「我啊!發現想通一些事情後,再繼續想不好玩的事,就沒那麼不開心了耶!你知道是什麼不好玩的事嗎?」我佯裝生氣地追逐老二,「你,你,你,就是你!還沒收拾,上去,把桌子收好才能玩!」

他笑嘻嘻地上樓,模仿消防車的聲音警告大家:「快收啊!巫婆來了!」

自己的情緒,自己照顧好
這個世界看起來很極端,有時冷漠疏離,有時又過度涉入。這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對於內在的脆弱與因應方式始終沒有自覺,而只由著本能的反應在自我保護?

或許,疏離是因為害怕有了連結之後,自己就會消失。而攻擊,是為了避免自己消失,所以先張狂地把別人吞噬了。

每天睜開眼睛,我仍然不用特別去想我是誰,也如常想著如何安然無恙地把今天過完。只是,我輕聲提醒自己,要拾起照顧自己情緒的責任

我要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還是喜歡當媽媽: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圖/寶瓶文化)

★本文經寶瓶文化授權,摘自《還是喜歡當媽媽: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
★她,是心理師,職業婦女,也是兩對雙胞胎的媽!心理師媽媽理性、柔軟兼具的獨白與內省,給所有媽媽一份不完美的勇氣。

您有滿腹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出來嗎?《ETtoday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灌溉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更多孕兒、婆媳、婚姻相關話題(報喜文、集氣文、抱怨文等),歡迎加入「歐膩的育兒媽媽經~姐就是要碎碎唸」臉書社團一起交流討論,也歡迎大家秀出任何寶寶照、懷孕照、個人美照跟臉友分享。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親子熱門新聞

寶寶撞傷流鼻血~小心是腦出血!

好準!寶寶睡姿透露他的性格

繼續追夢 ZAYIN展翼主唱爸氣復出

一招去除幼兒園書包上印字!

已逝毛孩太愛主人「投胎當女兒」

快看~7撇步碎玻璃清理大全集!

寶寶軟Q吃腳ㄚ 家長別馬上阻止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