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復興/解放軍來勢洶洶 別再搞「非對稱」軍備了

2017年11月14日 00:30

▲▼MQ-8B型無人機從美國科羅納多號瀕海戰鬥艦(LCS 4)起飛。(圖/翻攝自美國海軍官網)

▲艦載無人機是「非對稱武器」中的一種。(圖/翻攝自美國海軍官網)

10月中旬,在紐澤西州普林斯頓(Princeton)舉行的「美台國防工業會議」較往年略有不同,不僅研討中共的威脅或台灣的國防需求,也著重於探討中共的可能弱點,以及台灣(和美國)能如何利用這些弱點來反制威脅。美國國防部代理亞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海大衛(David Helvey)在專題演說中提出一些建議,媒體均有報導。其中一點尤其值得我們重視並認真考慮,即建議台灣採用「較低成本的精準導引彈械」(Lower-cost Precision-guided Munitions)。然而,美國官方建議台灣的防衛思維,仍是重彈「創新、非對稱」的舊調。

「創新、非對稱」在過去10年,已成美方對我建軍備戰建議的核心術語,甚至堪稱足以讓台灣軍方走火入魔的「緊箍咒」(國軍漢光演習時,曾出現過山地連以自製弓箭作戰等項目便是活例)。平心而論,面對中共軍力大幅崛起,在過去20年間快速形成泰山壓頂之姿,使台海軍力失衡的情況下,台灣確有必要以「非對稱」方式設法抵消共軍部分質量暨戰略主動優勢。即使沒有美方苦口婆心的勸諫,我軍方早在數十年前就已開始被動防禦(強固化、地下化等)、戰力保存、籌建機動觀通指管能量、廣置防空與岸防飛彈等措施。

是以,洋和尚近年不過是對早已皈依的信徒們傳布正式經文罷了。一來是面對北京強烈反對美國軍售台灣的壓力,二則是中共的軍力進步實在太快,台灣單憑投資傳統軍事能力恐難追趕。而過去十餘年來,台灣對於顯著增加國防支出意興闌珊的心態,老美早就看在眼裡。權衡了這些因素,也是半不得以才祭出這口訣來。

近年,軍方的確設法就台海防衛實際需要(以及負擔能力,概念與政治上所能接受的) 範圍內,盡量調整建軍優先順序,並反映在申購的軍備項目上。但畢竟不可能全部都搞「非對稱」,即使是過半也都很不容易。

以目前正研議中的新一批軍購需求為例,雖新的軍購清單非僅因國防部高層尚未定奪,更因蔡政府新立規定,軍購案在正式向美方送遞邀價書之前,必須經更高層核准始可定案。但在「美台國防工業會議」時,美方人士便已有傳聞,且近來媒體亦有報導。這些可能的需求包括:155公厘精準火砲系統、艦載無人機、空投水雷,以及空軍已服役達30年之骨幹機種性能提升等。然而,當中能稱得上是「非對稱」性質的武器裝備勉強占一半,但若以預計的投資金額來算,恐怕連1/3都還不到。可見,面對中共這種無所不有、質量皆具優勢的敵人,光靠「非對稱」仍相當困難。

▲▼空軍花蓮基地營區開放全兵力預校媒體邀訪。騰雲,UAV(圖/記者季相儒攝)

國防部近年積極推動潛艦國造、艦艇更新、發展無人飛行系統如中科院研製的大型無人機「騰雲機」(圖)等,落實「不對稱作戰」。(圖/記者季相儒攝)

然而,這個緊箍咒所達成的效果始終有限,卻源於其不盡誠懇,甚至言行不一的本質。蓋美國過去不斷強調「創新、非對稱」的同時,並未大力幫助過台灣籌建真正具合乎「創新、非對稱」防禦所需的能力與技術。誠如學者專家數年前就在「美台國防工業會議」曾指出,所謂保存戰力不僅限於快乾水泥(強固化)、疏散或偽裝等實體存活,更需要在高威脅環境下仍可發揮戰術效能。而後者就會需要先進能力,譬如低截收率(LPI)雷逹、跳頻/展頻通訊、低訊號特徵(匿蹤)等技術。而這些美方非但未積極提供,甚至還對我在國際上另謀技術來源時多方限制、阻撓。

美國政府內固然不乏對台灣安全真心關注與有意幫助者,「創新、非對稱」的大原則嚴格來說也無可厚非,但這頂「非對稱(幾乎)等於不需要先進傳統戰具」的大帽子,也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淪為過去10年來,美國先後3屆政府推托《台灣關係法》所規定提供台灣維持充分防衛能力所需武器義務的便宜藉口。

然誠如前文所述,由於台美雙方針對「創新、非對稱」的概念貌合神離,不僅台灣方面虛與委蛇,美方泰半也以其為推拒出售台灣高敏感度武器系統(如:戰機、潛艦、遠攻武器等),或其他先進軍事技術之藉口。更何況,美方也逐漸想通了,鼓勵(迫使?)台灣搞純防禦性建軍,甚至被動式防禦,對阻嚇或反制中共在亞太地區不斷擴張的軍力與威懾力並無助益。

事實上,倘若台灣真的將有限的國防資源,投入美方所倡議的強固化與防空飛彈等純防禦能力,這種國防構建其實與美國近年在亞洲戮力動員盟邦,籌建防禦能量圍堵中共銳進的政策大相徑庭,對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利益並無積極加持。是以,川普的亞太國安團隊終於逐漸成形後,過於強調「創新、非對稱」的對台國防安全政策,將很可能有所調整,甚至低調式微。

然而,面對很可能在未來一年對我戰略利益足堪意義重大的變化,我軍方與政府似乎尚未做出適當的準備。或許礙於川普國安團隊主管兩岸政策的官員遲遲未就位,幾個指標性職務仍由原任或代署,加上對台政策也不明朗,故蔡政府在對美安全合作關係上一直趨於保守。事實上,根據華府圈內人士觀察,台北面對華府的態度與作業模式,與歐巴馬時期完全相同。更嚴重的是,目前也看不出有任何準備動作,足以讓川普政府新人事就位後,或政策思維範式轉變後,有效因應新情勢並將其資本化(轉換成利益)。

▲▼海龍號潛艦,SS-793,劍龍級柴電動力潛艦,中華民國海軍,荷蘭建造(圖/記者季相儒攝)

▲美專家亦曾撰文分析,為嚇阻中國,台灣應學習伊朗捨棄潛艦而就「不對稱防衛」的嚇阻計劃。(圖/記者季相儒攝)

此外,我們也不宜過度期望任何人就任要職後,就能帶來關鍵性的政策改變。蓋「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都是長期掌握不同板塊脈動、動員並整合多方(行政、立法、學界、業界、輿論等)力量,在適當時機策動釋放而成的。而這基本上就是專業,專責遊說工作的場域了。

外交部雖在美國聘有公關公司負責對美合法遊說,推動友我政策,但泰半缺乏國防安全相關特長與經驗。更重要的是,國防安全領域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是我對美遊說的優先重點了。其原因不外乎外交部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與業管,且特定的國防議題(如:爭取潛艦技術出口許可或下一代戰機)又不見得是其議程優先項目。而國防部對此可能因擔心政治上會動輒得咎,故雖事涉其核心業務,但卻始終不願師法以色列等國(更不要說資源投入鋪天蓋地、無所不用其極的中共),在美遊說以積極推動增進雙方戰略合作關係的做法。

一如之前許多軍購與台美軍事安全合作案例,我政府與國防部往往一擲數千億元軍購或推某些其他涉美重大施政案,卻總是吝於花費這天文數字的千分之一,透過政策遊說讓案子可以做的更好、更順利,更省錢!

就筆者知之甚詳的,2006年小布希之所以同意將原本要求台灣一次承諾逾100億美元預算的潛艦軍售案分成二階段處理,並將設計階段金額劇減至僅3.6億美元出頭的原委為例好了。其實,當時主要出力促成美方妥協的並非台灣的國防部,而是友我的美方人士在幕後動員國會與業界遊說才終獲致突破!該(潛艦軍購)案雖後因國內政黨惡鬥杯葛未能執行,但應可充分證明,國防部建立專屬、專責、專業的國防安全政策遊說能量絕對有其必要、深具CP值,更刻不容緩。

老實說,藉由合法、技巧、有效、高明的遊說,聯絡、結合、發動認同台美共同利益者來推動對台美雙方有利的政策,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戰略投資。反諷的是,這可能才堪稱為台灣所能實踐最「創新、非對稱」的國防安全努力!

好文推薦

梅復興/萬劍彈,深具戰略博弈價值的反制作戰能力

梅復興/巡弋飛彈,還是巡航飛彈?

梅復興/觀微思著論魚雷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梅復興,台北出生,祖籍湘東,旅居美國。長期鑽研國防,嫻熟美台安全關係。曾創辦並主編《 臺海軍情》電子期刊,現為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