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對友善國家的想像,跟實際有點落差。(圖/路透社)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金車文教基金會公布「青少年國際觀調查」,發現對於一帶一路跟南海爭議等重要的國際經貿議題,有半數學生直接回答「不知道」,只有2成回答正確。政大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黃奎博表示,大學可以把國際政治列為必修,高中以下則能用國際事件跟各科連結,啟發學生的遠見。
這份「青少年國際觀調查」除了一帶一路跟南海沒人關心之外,學生們對自己的國際觀程度也沒有信心,平均只打了57.6分、落在不及格;而有72.4%台灣學生認為日本對台灣最友善,其他國家依序是美國(43.1%)、韓國(24.8%)、新加坡(24.5%),也分別是最想旅行、移民的國家,而台灣的中南美邦交國(15.2%)與非洲邦交國(14.8%)卻排在後面。
▲「一帶一路」政策主要包含「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圖/記者紀佳妘製表)
黃奎博說,青少年重要議題不瞭解、又把這些真正在協助或聲援台灣的邦交國排在後面,「這顯示他們的國際觀跟現實有落差。」現在學校的教材,都在教學生認識國家的地理位置、首都在哪、總統是誰等背誦性的知識,但這些只能稱為「國際常識」;如果學生能從菲律賓的地理位置分析南海局勢,或是美國總統的黨派對自由貿易、移民政策的影響,「那才是真正的國際知識、國際觀。」
現在媒體雖有國際新聞,但為了收視率偏向娛樂化,並只報導台灣熟悉的國家,造成青少年對台灣的國際關係有錯誤的認知,「學生欠缺國際觀,很大原因是來自媒體的『弱智化』」;以前各大學都有「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的校定必修,但後來專業分科化,又有新興領域如電競、大數據等加入,國際關係就被排到後面,而現在,大學可以重新思考列回必修,再次啟發學生的遠見。
至於國高中時,各科也能用國際情勢來帶入相關知識,像物理學家的定律是怎麼發現的,或是製造飛彈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國角力、拉鋸與平衡,除了學科的專業,也能用宏觀的角度再去思考;「潛移默化之下,也許學生就能產生對國際觀的興趣」,結合國際脈動,走出台灣就更不難。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