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黃埔古港,下同。(圖/CFP,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廣州市政府近日正式公布《廣州市海洋功能區劃(2013-2020年)》,提出規劃海洋資源利用和保護等重點,升級海洋產業結構及實現海域合理開發、利用,保障海洋經濟健康發展等。其中,也提到2020年的建設用圍填海規模總量要控制在475公頃以內。根據政府的規劃,廣州到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要力爭突破人民幣3900億元(約台幣1.76兆元)。
廣州將海域的主要功能定位為:港口航運、旅遊休閒娛樂和海洋保護,並強調要發展海上交通運輸、臨港工業和物流業,形成海洋產業集群;整合現有濱海旅遊資源在南沙建造具國際水準的濱海旅遊景區;支持海洋現代服務業及其他新興海洋產業的發展等。
據《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廣州到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要力爭突破人民幣3900億元(約台幣1.76兆元)。2015年,廣州的海洋生產總值為2632.8億元(約台幣1.19兆元),穩居廣東全省第一,並且其中第三產業占比79.79%。
因此,廣州希望透過海洋功能區劃的有效指導和約束,更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包括引導海洋產業結構和佈局進一步優化、加速推動海洋經濟發展跟實現從海洋經濟大市邁向海洋經濟強市。
據陸媒《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指出,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分析,廣州具備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和優勢,這包括扎實的產業基礎、大型港口和眾多涉海科學研究和管理機構集聚,「海洋經濟的產業發展空間廣泛,並且均較為高端,這對促進廣州經濟質與量的雙向提升都很重要。」
廣州將海域的主要功能定位為:港口航運、旅遊休閒娛樂和海洋保護,並強調繼續推進龍穴島海域開發建設。龍穴島位於廣州東部的南沙新區,作為城市的副中心,此區域是廣州近年的戰略發展重心之一。廣州也強調,要在海域上有力保障廣州南沙新區及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的發展空間。
報導提到,胡剛指出,南沙是重點,但廣州的海洋經濟並不只局限於此,南沙更多的是要發揮平台功能,將廣州乃至珠三角其它城市的產業,轉移到海洋發展空間上,如將裝備製造業向更高端延伸,並由此彙集自身資源和鞏固地位。
根據廣州海洋經濟「十三五」規劃,廣州市計畫從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著手,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重點覆蓋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郵輪遊艇業、高端濱海旅遊業、海洋船舶工業等。
此次的海洋功能區劃,廣州還明確規定未來的填海用地規模:到2020年,建設用圍填海規模總量為475公頃以內。廣州更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圍填海管理,圍填海控制面積要符合國民經濟總體要求和海洋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優先保障國家重點基礎設施、產業政策鼓勵發展項目和民生領域項目的圍填海活動。
廣州也提到,要嚴控佔用海岸線的開發利用活動、劃定保留區,並實施嚴格的階段性開發限制,為未來發展預留海域空間。同時,將展開海洋環境整治和海域海岸帶整治修復。
報導提到,受訪專家指出,隨著中國加速推進新一輪對外開放,海洋資源開發的技術也發展的更加成熟,這使得發展海洋經濟這一前景誘人的全球趨勢,逐步轉化為中國國內的共識,進而使各個單位都更加積極。
報導中敘述,珠三角不少城市在發展海洋經濟的過程中,都希望靠著填海造地工程的加速推進,進一步跨向海洋、增加臨海區域的土地空間資源。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對此表示,「這完全可以理解,一旦看到趨勢,珠三角每個城市都希望進一步提升自身對接機遇能力。」他也表示,珠三角城市各具優勢,但一定不要無序競爭,一哄而上,應該更多依靠市場機制來引導。
▼廣州。(圖/翻攝自廣州日報)
報導說明,胡剛則表示,「珠江口用海一定要非常謹慎,尤其是填海,要更為謹慎,能不填就一定不填,因為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大。」他也說明,如果無序填海導致珠江口面積縮小,將影響通航能力,更可能導致內河排水不暢,形成內澇或淤積。
報導更提及,胡剛進一步指出,當前珠三角地區並非一點土地空間資源都沒有,而是土地利用低效,應該著手盤活資源。此外,也並非填海造地,向珠江口延伸就能對接大灣區發展。他表示,「我認為珠江口的用海還需要更高層級來統籌,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最主要是協調好利益格局。」
2016年底公布的《廣東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行動計畫(2016-2020)》就曾提出,要嚴格圍填海專案審查,從嚴限制單純獲取土地性質的圍填海專案,並引導新增建設項目向存量圍填海區域聚集。
▼廣州白雲機場。(圖/記者季相儒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