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教育到底要不要跟學科教育分流,一直是個問題。(圖為國內技職競賽/教育部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將技職教育跟普通教育分流,不過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認為,技職教育缺乏基礎的人文素養訓練,專業知識可以在工作中彌補,人文素養卻很難,導致台灣出現「高中生比高職生強」的現象。各界也提出「升學進修」這第3條教育道路,卻被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打槍「太挑戰國人價值觀」。
目前技職體系中,有「就業儲蓄帳戶」鼓勵青年先就業、再升學,一方面增加學生與產業的連結,一方面補充缺工、一方面讓學生從工作中領悟自己還不足的地方,再回去學習;但每月1萬元、最高領到36萬的吸引力,卻只有不到1千人媒合成功,比起5千人的名額少了許多,恐怕「這不是學生最想要的」。
林聰明認為,現在產學連結太少,政府鼓勵學生多去考證照,但證照太氾濫反而失去價值,「考了一堆根本沒用」,目前更需要打造安全的環境,讓學生覺得「就業有保障」,才不會迷信學歷。但目前提出的企業辦學,除了執行面上要等企業同意,比較被動之外,企業學校會不會被認為是「免費工人製造廠」、「免費廣告」、「學店」,也成了一個問題。
不過學界提出的「升學進修」方式,採取零存整付,邊工作邊進修、拿學分,等到累計到一定程度,就能拿到學習結果證書,楊玉惠認為,「這嚴重挑戰國人的價值觀,只有高學力、沒有高學歷,誰願意讀?」但技職體系的老師們批評,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才是阻礙發展的「官僚思想」,難道博士就不用學習了?文憑必須要在「教室內上課」才能獲得,那是制度面的問題,應該更改的是制度,而不是用制度限制進步。
▲黃昆輝教育基金會舉辦「當前台灣技術與職業教育問題與對策」研討會。(圖/翻攝黃昆輝教育基金會官網)
黃昆輝教育基金會舉辦的「當前台灣技術與職業教育問題與對策」研討會,也提出「大一即入學即就業」的政策建議,希望把教育部推動的「3+4(高職3年+科大4年)」產學攜手計畫,建構成7年一貫的人力培育;並希望勞動部針對近3年的各行職業專業、職缺、薪資進行調查公告,並建立「國家資歷架構」,訂定不同層級的資歷描述,讓技職生對未來職場、升學能有銜接。
但楊玉惠認為,產學攜手計畫不只是產業界跟學界的融合,也是利用科大4年來培育高職生的軟實力、人文素養跟創意,「入學即就業恐怕非常困難」;但教育部會先投入經費來更新學校設備,跟上國際趨勢與新興研究潮流,希望先把技職教育打造成「主流」,再來談其他的進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