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勢大逆轉!台灣還在內鬥...看看韓國可怕的「南向經濟戰略」

▲▼越南富美興。(圖/翻攝自google map)

▲越南富美興。(圖/翻攝自google map)

文/何則文

在胡志明市南邊的第七郡富美興,此區可以說是西貢的「信義計畫區」,無數的高級商辦跟住宅大樓拔地而起,嶄新華麗的市容輝映著越南欣欣向榮的經濟。在富美興裡,有許多韓國社區,街道的招牌多以韓文呈現,猶如19世紀的歐洲列強在中國的租界區。在許多越南人印象中,富美興就是個「由韓國人開發的韓國區」。

然而,一開始這幾千公頃的新市區開發其實跟韓國人一點關係都沒有,最初把這片越戰沼澤地扭轉成西貢繁榮市區的,是響應李登輝南向政策的台灣企業─中央貿開集團。如今,西貢人大多不知道這件事,對台灣的印象,僅止於郊區的台資工廠或者曾經造成環境爭議的「福爾摩沙公司」台塑集團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越南,新南向政策,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胡志明市,城市,湄公河。(圖/記者謝婷婷攝)

▲韓國的新南向政策。(圖/記者謝婷婷攝)

韓國政、商雙管齊下,培育東協戰將
在西貢時,我報名了胡志明人文社會大學的越南語班,全班只有12位學生,卻有7 成是韓國人,不像來自印尼、菲律賓、泰國的同學,學習越語多只是出於興趣。這些韓國人有老有少,多是企業幹部,為了工作需要而學習外語;他們之中,既有年近六十、擔任三星集團主管的崔伯伯,也有二十幾歲,擔任化學公司業務的韓國女孩。

類似的情形不只發生在越語班,在越南大學中,最多的留學生就是韓國人。不管是在北方第一志願的河內國家大學,還是在南方最高學府胡志明國家大學,外籍生幾乎都是韓國面孔。走在河內和胡志明街上,總能看到許多韓國家庭出遊,舉目看到的大型廣告都是韓國品牌,三星幾乎包下了河內機場的所有廣告。

韓國政府鼓勵年輕人向海外發展,提供各種獎學金,三星更是全額補助,甚至捐助學校蓋韓國學生的專屬宿舍,讓學生能專心學習。在定期考試中,成績不合格的學生會被遣返回國,而且須賠償學費;成功畢業的,必須和三星簽2年到3年合約,學生在工作前,早已掌握越語基礎、了解當地文化且適應當地生活,起跑點遠超過台灣青年。

▲越南胡志明市街景。(圖/記者陳信儒攝)

▲越南胡志明市街景。(圖/記者陳信儒攝)

台灣人習慣住廠區,韓國人規定住市區
韓國人這麼積極,那台灣人呢?據統計,在越南的台商已經超過6萬人,且超過7成聚集在胡志明市周邊的工業區,既然如此,為什麼市區很少看到台灣人?這些台灣人去哪了?

答案是:他們全在工廠裡面。

外派越南的台幹大多住在公司提供的廠區宿舍,樓下就是辦公室,在台商的工廠裡,越南員工都會講中文,餐廳提供的是台灣菜,電視放映的是TVBS、三立電視台。這樣的模式,讓許多剛來的台幹較無適應問題,用中文就能溝通、吃住都還很台式,但在廠區建立一個台灣味生活圈的同時,也隔絕了台幹融入越南的機會,許多台幹外派到越南5、6 年,一句越語都不會講,能接觸真實越南的機會,僅止於每周一班的派車去市區,如此不管在此工作幾年,永遠都是越南的「外人」。

韓國人作法完全相反,就算在廠區工廠上班,也強迫員工要住在市區,不同於台幹大多單身赴任,韓國公司要求攜家帶眷,把孩子也帶來,進入越南學校學習當地語言,有些更有遠見的父母,甚至把孩子送到台灣學校,孩子在家講韓語、出外說越語、在學校學中文,未來能掌握至少3種語言,20年後,這些孩子就是韓國新一批的東協戰將。

▲越南,新南向政策,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胡志明市,城市,湄公河。(圖/記者謝婷婷攝)

三星5年計畫,反轉產業結構
2007年,越南的主要經濟結構由紡織、製鞋、石化產業構成,台灣是越南最主要的外資來源,可以說是台商撐起越南半邊天。這些台商在20年前因舊南向政策進駐越南,當時的越南政府十分重視台灣,甚至設立台灣事務委員會,專門處理對台事務。

然而10年間,台韓在越南的情勢大逆轉。2008年三星開始投資越南,僅用5年的時間就翻轉了越南的經濟結構,手機產業變成越南最大的出口品項。單三星一家公司就占了越南去年出口總值的22.7%,韓國企業已經深深的掌控越南。在市區,可以看到許多韓國人開的餐館、商店,而台灣料理卻只能在郊區的工廠旁吃到。

不只在越南,韓國在東南亞各國早從經貿及文化面強勢入侵。比如寮國中部偏遠的小鎮旺陽,如今已搖身成為韓國人的旅遊勝地,街上的韓文招牌數量可與英文招牌匹敵,每間商家都能講幾句韓語,看到亞洲面孔一律以「阿尼哈誰唷」問候。其他東南亞國家如泰國、印尼,亦常見到韓國人的身影。

▲三星,三星電子,南韓,手機,電子。(圖/美聯社)

▲三星電子。(圖/美聯社)

不只是越南,政府另一個新南向政策目標─印度,隨著韓商投資,韓國社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現代汽車(Hyundai)的印度廠區,甚至可以看到來自韓國的國小參訪團。穿著印有現代汽車標誌衣服的小朋友們,利用暑假時間,參加企業舉辦的營隊,從小就潛移默化韓國的世界戰略佈局。

目前,已有數以萬計的台商,因20年前的舊南向政策進駐東南亞,而曾在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嚴重受創的韓國,雖然比台灣晚了一步,現在的成績卻遠超台灣。韓國在東南亞與南亞,不只是看上當地年輕廉價的人口紅利,更用集團戰大口吞噬當地市場。

韓國與台灣最大的不同,在於打「國家在背後撐腰」的集團總體戰,傾全國之力投入。三星、LG 跟現代汽車作為領頭羊,把周邊相關的廠商都帶到當地,形成一條龍的供應鏈生態系。台灣則是由中小企業組成千萬螞蟻雄兵,前往當地各自奮鬥,有時候還出現「台灣人打台灣人」的自家競爭狀態。

過去的台商大多只是利用當地便宜的勞動力,發展製造業,外派台幹隨時可能因為工廠遷移而離開,這樣隨時準備打包的過客情況,漸因東南亞工資上漲而備感壓力,如果能轉型以服務或品牌為主,新一波的台商才能享受到東南亞經濟快速成長的果實。

●作者何則文(Wenzel Herder),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經濟部國企班2年英語組。亞細安研究會創辦人,換日線、天下獨評與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任職於某全球500強企業,走跳亞洲各地。本文出自寫樂文化《青年寫給青年的東協工作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博客來TAZZE誠品金石堂 好評發售中!

▲▼青年寫給青年的東協工作筆記。(圖/寫樂文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