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廚房正在處理食材。(圖/1919食物銀行,下同)
記者蔡紹堅/採訪報導
全球第一間食物銀行「聖瑪莉食物銀行」(St. Mary's Food Bank)1967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成立,改善了弱勢貧困者的三餐溫飽,也舒緩食物浪費的問題。50年後的今日,食物銀行也在台灣萌芽,並發展出獨特的經營方式,如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的「1919食物銀行」就設立了中央廚房,將募得的食材做成「調理包」,為偏鄉孩童提供容易保存、烹調簡單的營養主菜。
食物銀行的「台灣味」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社會服務處」處長張謙方擁有10年以上的救災經驗,一路看著1919食物銀行的成長,他告訴記者,1919食物銀行在2010年4月成立,當時的契機,是發現有許多廠商願意捐贈 白米、麵條、沙拉油、罐頭等物資,所以就開始進行規劃,並從最有迫切性的八八(風災)災區居民開始服務,「當時是以『救助弱勢』為出發點,由於台灣人都很有愛心,所以整個過程比我們預期的還順利。」
不過,張謙方也發現,台灣食物銀行的運作方式和國外相當不一樣,「到歐美參觀的經驗告訴我們,食物銀行都是以即期品為主,除了救助外,還有珍惜食物、不浪費的意涵在內,但回台灣實際操作後,我們卻看到,台灣的廠商非常有愛心,樂意捐贈新品,連跟民眾募來的東西,也很多是全新的。」
▼1919食物銀行為弱勢家庭提供的「食物包」。
救助走入惜食
張謙方表示,他們早在2011年時就有打算經營「惜食」這一塊,但溝通過後,卻發現廠商比較願意捐贈新品,即期品寧願拿去報廢,「廠商也有自己的擔心,因為畢竟是食物,即期的要是放到過期了,難保不會有人吃了以後出問題,廠商也不希望做善事反而害到人,所以寧願捐贈新的。」另外,張謙方也提到《食安法》第15條的規定,「根據食安法,逾期的食品不能拿來捐贈,即期品容易有這方面的疑慮,也成為了廠商不願捐贈的主因。」
雖然目前立法院有在討論《食物銀行法》,打算用修法,或專法來解決逾期品捐贈的問題,可是法案已躺在立法院好幾年,沒甚麼進展。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1919食物銀行沒有因此就放棄發展「惜食」,而是打造了一座符合HACCP標準(餐飲業食品安全管制系統)的中央廚房,想直接將生鮮食品煮好,交到需要的人手中,張謙方指出,「很多弱勢家庭的家中都沒有冰箱,甚至沒有廚房,若將生鮮即期品交給他們,保存不良,或料理時出了問題,反而可能衍生健康問題,或造成再次浪費,所以我們就想,乾脆直接煮好,把食物送到他們手中。」
▼1919食物銀行的志工親自送物資。
解藥:惜食調理包
中央廚房設在1919食物銀行的「台中園區」內,起初運作的方式很像「快炒店」,只是把食材煮熟,請需要的人過來取用,但很快的問題就冒出來了,張謙方回憶當時還感到頭痛不已,「若只是煮好,供大家自己來取用,那只能幫助到方圓10公里的人,所以我們想過用保溫車輸送,但運送的話,也很花時間,加上台灣天氣又熱,熱食生菌非常快,反而增加了食安風險。」
於是他們便想出一個能兼顧惜食、食安、保存,又能將觸手伸入偏鄉的方式,「真空調理包就是我們的解藥!」張謙方解釋,「台灣的山區、偏鄉有很多弱勢小朋友,他們的住所附近根本沒有任何賣場,就算廠商肯提供生鮮即期品,由於距離遙遠,也不可能取得,但若是我們能把食材製作成『真空調理包』,那是不是就不用擔心保存問題,可以送到山上去了!」
▼1919食物銀行的中央廚房符合HCCP規範。
於是中央廚房又加入了冷凍、降溫、真空的機具,把從農場、賣場收來的過剩、規格外生鮮食材(如:醜蔬果),製成「馬鈴薯燉肉」「南瓜燉菜」「香菇肉燥」「紅蘿蔔咖哩」「番茄肉醬」等不同口味的調理包,再用貨運寄送到台灣各地包含偏鄉的「弱勢孩童陪讀班」,由陪讀班的老師為孩子們準備晚餐,張謙方介紹,調理包分為「醬料包」和「材料包」,醬料的內容基本固定,但材料的內容會根據收到的食材不同而變化,所以今天吃的可能是馬鈴薯燉「豬肉」,明天吃的可能是馬鈴薯燉「魚肉」,搭配起來非常自由,孩子也比較不容易膩。
▼調理包分為醬料(左)及材料包(右)。
成功,但路還很長
「惜食調理包」推出以後,許多單位也都注意到,甚至有地方政府的社福部門打算向1919食物銀行下單,可是目前張謙方還沒有這個打算,他認為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我們目前的產量是一星期200包,自用其實都還不太夠,所以我希望能先將產能提高,達到每星期1000包的產量,不過這還得做很多努力,像是食材的來源,可能要有更多廠商願意捐贈;廚具的話,也要導入自動化的,增加廚房的運作速度;寄送調理包到偏鄉,則需要貨運、快遞公司的配合,否則光是運費,就是一筆好大的開銷。」
除了中央廚房,1919銀行的「台中園區」還有中央倉儲、實體食物銀行、惜食處理、培力食育教室,被稱為「惜食五環」倉儲就是存放的物資,實體食物銀行的話能讓弱勢家庭來領取食品及生活用品;惜食處理是從市場、賣場收來的生鮮惜食、麵包,還有生產過程中的醜蔬果、格外品,志工會在那裏做處理及包裝;培力食育教室則為受助戶提供各種培力課程,也為各個國中小學做惜食教育。
▼桃園市長鄭文燦為陪讀班孩童打菜,料理就是用1919食物銀行的調理包製成。
惜食,從頭做起
說到「惜食教育」張謙方認為,惜食最好是從「源頭」開始,不是等到生產過剩後,才想著如何搶救,「收到的食材中,還是有很大一部份是不能食用的,我們不可能又送回去,所以得代為做處理,因此園區現在也蓋了一座溫室,專門養殖『黑水虻』,希望能用這些小蟲子來消化廚餘,再把小蟲子提供給養雞、養鴨場做飼料,交換雞肉、鴨肉。」
最後,張謙方也提到了1919食物銀行的未來展望,他最希望的,就是能將現在的模式複製到台灣的其他角落,搶救更多即將被浪費掉的食物,也幫助更多弱勢家庭,「這個做法可能和大家印象中的食物銀行不太一樣,不過能夠把本來即將浪費掉的食材再利用,也讓對食物最有迫切需求的偏鄉孩童能得到溫飽,我覺得就是符合了食物銀行最基本的精神!」
▼小朋友來到台中園區校外教學,對會吃廚餘的「黑水虻」超有興趣。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