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第三艘陸產航母為「常規動力艦」搭載殲-15

▲▼中國在大連市建造的首艘航母「001A」型,正在加裝「相控陣雷達」。(圖/翻攝自遼寧號指揮長微博)

▲中國建造的首艘航母「001A」型。(圖/翻攝自遼寧號指揮長微博)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俄媒指稱,中國計劃再造一艘常規動力航母,等到擁有兩艘之後便可逐漸積累使用經驗。新的航母將以殲-15作為艦載機構成中國的第一代航母,第二代則是核子動力航母。出現第二代航母之前,中國或將能夠批量生產去年開始試飛的殲-31,如果殲-31上艦將會大量生產用以和美軍的F-35抗衡。

此前外界謠傳中國可能直接打造核動力航母,俄媒卻直言不太可能,理由在於不久之前大陸才剛立項研製艦用核反應堆,即刻動工將無合適的反應堆(反應爐)可用,優先打造常規動力航母積累航母建造的充沛經驗,等到艦用航母反應堆的技術也已成熟或許才是邁向核動力航母的最佳時機。

根據《鳳凰網》報導指稱,中國航母的建造計劃應是根據「遼寧號」的結構,首先建個1至2艘常規動力航母,並且借鑒前蘇聯「瓦良格號」的技術和經驗,促使中方真正參與航母建造的整個過程。噸位和布局可能與「遼寧號」十分類似,肯定採用滑躍式起飛方式,上述設計與中國自行研發的第一代艦載機有關。

▼殲-15在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上起降成功。(圖/取自新華網,下同)

殲15在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鑑」起降成功。(圖/取自新華網)

現有消息顯示,「遼寧號」入役前後中國自行打造國產航母的工程可能已經展開,工作周期大約36個月,隨後試航12個月,大約於2016年前將交付第一艘,第二艘隨後也會在12個月內完成交付;大概2017年前,中國可能組建三支常規動力航母艦隊,屆時將由「遼寧號」和「徐霞客號」培訓的數千名艦員與上百名艦載機飛行員,聯合操控三艘航母以及艦載機,提升中國海軍遠洋制空的整體戰力。同一時間或許更早,中國的艦用核反應堆也會建造完工,陸產核動力航母將進入施工階段,核動力航母的排水量將高於常規動力航母,並且使用平直甲板和電磁彈射器,主力艦載機將是量產化的殲-31與運-7艦載預警機。

分析指稱,核反應堆能提供足夠的電力,大容量儲能裝置可提供充沛能量,兩者結合將對陸產電磁彈射系統提供大量瞬間電量,促使中國第一代核動力航母電磁彈射任何艦載機的能力,建造數量應該不會低於3艘。不過具體數量還須根據使用過程發現的問題多寡,以及中國海軍邁向遠洋的進程充當評估標準。

根據了解,殲-15具備在俯仰、升沉、狹小、運動的甲板上起降的能力,在大氣擾流環境下能以美秒60公尺左右的相對速度,採取固定姿態精準降落在飛行甲板,目前採用WS-10陸產發動機,能夠根據載彈量的不同作戰半徑可以達到1000公里左右,不論是在火控雷達、制導導彈方面均有大幅進步。不過這款飛機只能裝備在最多三艘陸產常規動力航母,建造數量不會很多大概100架左右。

▼遼寧號航母甲板上的殲-15。

殲15在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鑑」起降成功。(圖/取自新華網)

至於殲-31方面,有消息指稱或將在2020年前問世,時間點也和中國第一代核動力航母的服役時間相接近。由於中國核動力航母的艦載機數較多體積較小,總搭載量可能高於常規動力航母,加上不只用於艦載機使用,可能還需陸基型和空軍型,因此殲-31的製造數量可能很多。再者,殲-31可能採用更加先進的發動機,並且裝備相控陣雷達和內置式先進的陸產遠距空對空導彈,無疑成為解放軍海空戰線的有力靠山。

中國首艘航母試驗試航總指揮張永義透露,遼寧號今年可能進行遠海試驗,「這是美艘航母的必經過程。」由此可知中大陸首艘航母編隊已經搭配完畢,將於晚些時候搭載特定規模的艦載機走出第一島鏈執行遠海訓練任務。同一時間,解放軍也正積極培訓航母艦員和艦載機飛行員,力求達到重裝與人力兼備的強軍目標。

分析指稱,大約2022年前後,中國將建成至少6支航母編隊,如果中國在2017年前後擁有三支常規動力航母編隊,基本上已經具備自第二島鏈內外到南太平洋附近以至印度洋北部的控制能力,等到2022年期間擁有三支核動力航母,將能擁有從東太平洋到整個南太平洋再到整個印度洋以至大西洋的作戰能力,正式邁出遠洋海軍的步伐。

▼中國航母遼寧號。(圖/路透社)

▲▼遼寧號航母到香港。(圖/路透社)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路透社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路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