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兒童沙門氏菌中毒 低溫保存、充分加熱、立即食用

2017年12月9日 22:07

台東醫院小兒科黃詠嵐醫師提醒家長,食物中毒的致病原,可能是病毒或細菌,嚴重程度也和抵抗力及菌量有關,輕則上吐下瀉,重則可能致命,家長應對相關症狀保持警覺,及早就醫處理。(圖/台東醫院提供)

台東醫院小兒科黃詠嵐醫師提醒家長,食物中毒的致病原,可能是病毒或細菌,嚴重程度也和抵抗力及菌量有關,輕則上吐下瀉,重則可能致命,家長應對相關症狀保持警覺,及早就醫處理。(圖/台東醫院提供)

記者王兆麟/台東報導

食物中毒新聞時有所聞,最近數月被媒體報導的中毒案例,至少有3例,包括九月台南聖功女中130人嘔吐腹瀉、十月台南崇學國小畢旅35人上吐下瀉,以及十二月金門中正國小外出旅行35人嘔吐腹瀉。

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小兒科黃詠嵐醫師提醒家長,食物中毒的致病原,可能是病毒或細菌,嚴重程度也和抵抗力及菌量有關,輕則上吐下瀉,重則可能致命,家長應對相關症狀保持警覺,及早就醫處理。例如最近一個11個月大女童,和家人外出時食物中毒,其他家人只有腸胃炎輕微症狀,女童卻因為年紀小抵抗力弱,病情比較嚴重。

女童的哥哥最先發燒、嘔吐,但很快康復。女童一開始稍微拉肚子,持續兩天,但都不嚴重,晚間卻突然發燒,斷續發燒約6小時後,全身抽搐、嘴唇發紫、口吐白沫,失去意識達1分鐘之久,送急診治療觀察。女童燒退之後活力較佳,但過了3個小時又發高燒,並再次抽搐約30秒,因此被送往醫學中心住院治療。

在醫學中心,女童初步抽血報告中發炎指數和白血球僅稍微升高,被認為是腸胃炎,給予點滴補充水分。但女童活力一直不好,極度倦怠,反覆高燒、寒顫、心跳快、呼吸喘,糞便中也開始出現血絲及黏液,而且糞便呈現綠色。依照臨床症狀,主治醫師強烈懷疑是「細菌性腸胃炎併發敗血症」,趕緊給了由靜脈注射的抗生素,經過一天多,燒漸漸退了,小女孩才逐漸恢復活力。

後來,糞便及血液培養都長出「沙門氏菌」,證明造成女童拉肚子、高燒、熱痙攣及敗血症的禍首就是它,而此案例中的沙門氏菌感染來源,極可能是食物中毒。

感染沙門氏菌之後,大多於4到48小時之內發病。輕微的感染為腸胃炎,會有嘔吐、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多數3到5天即可康復。但沙門氏菌也可能進入血液,造成敗血症,若治療不當,也可能導致死亡。

沙門氏菌在自然界中分佈很廣,土壤、水中、動物家禽、食物上都可以找到,若食物被此菌汙染、食用前未經高溫殺菌,就有可能導致食物中毒。

它生長繁殖最適宜的溫度是37度,但在室溫18至25度的環境下,就能大量增殖。低溫冷藏保存食物,是杜絕它生長的好方法。此菌不耐熱,加熱達60度以上並維持20分鐘,就能殺滅它,所以「充分加熱食物,立即食用」,是預防沙門氏菌感染的方法。

一般而言,「細菌性腸胃炎」比「病毒性腸胃炎」嚴重,而臨床可提供判斷線索的,是糞便型態,像是大便呈現綠色、出現血絲,或者有黏黏像鼻涕一樣的東西,都比較可能是細菌性腸胃炎。最準確的檢查方式,是糞便抗原檢查或糞便培養。

另外,要區別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可以看退燒時孩子的活力。若退燒時,精神活力依然很差,必須強烈懷疑遭到細菌感染。反之,若退燒時,孩子會吃、會玩、會睡,比較可能是輕微的病毒感染。

一天內抽筋兩次,須排除腦炎或腦膜炎。案例中嬰兒抽筋的原因為熱痙攣。單純型的熱痙攣,一天中只會發作一次。若一天中抽筋兩次以上,就必須考慮患有腦炎或腦膜炎的可能,要臨床密切觀察,或者做腦脊髓液腰椎穿刺瞭解實際情況。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