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吉安鄉公所為落實原住民傳統歲時祭儀文化傳遞,鄉內十九個部落舉行為期一個月狩獵祭(捕鳥祭)儀活動,捕捉吃稻穀的害鳥,進行烹煮食用,吃得越多,代表來年收成越好。(圖/吉安鄉公所提供 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花蓮縣吉安鄉公所為落實推動原住民傳統歲時祭儀文化傳遞,鄉內19個部落於12月9起至30日,每週六、日為期一個月舉行狩獵祭(捕鳥祭)儀活動。
捕鳥祭是南勢阿美族群的三大文化節慶之一,每年二期稻作收割後,部落族人會利用11、12月的農閒時間指導青年製作陷阱,捕捉吃稻穀的害鳥,進行烹煮食用,吃得越多,也代表來年收成越好。
吉安頭目林木治說,這是老祖先傳承下來的技藝與習俗,我們遵從並落實執行,自政府開放狩獵期間,部落族人會在各地放置陷阱,捕捉麻雀、班鳩、小雉雞...等。
吉安鄉原住民事務所長張小明指出,根據原基法相關規定,基於原住民的傳統習慣跟文化,在特定的歲時祭儀期間,經申請可進行獵捕行為,但他也提醒族人,涉及相關野保法等規定,進行獵捕行為時仍要相當小心,避免於被劃設為國家公園或保育區內捕獵,也要注意不要因此破壞或盜採別人的農作物,造成不必要的糾紛及誤解。
自古以來,阿美族就很注重「敬老尊賢」、「團結合作」精神,在農忙時節部落會組成農耕隊或農耕小組在早期阿美族社會是非常盛行的,稱之為巴利六(mapa Paliw),於每年秋收春耕之際,也是春耕播種之前,正好國曆歲末時分,會舉行隆重的「米撒利流」活動,集體外出狩獵(miadup)數週,開放族人前往各族人的田地捕鳥,因為阿美族的老人家相信「一定要把害鳥捕光,明年才會豐收」,在狩獵之後會隆重舉行慶祝盛宴祭典,祈求族人安康、耕作順利、國泰民安。
吉安鄉長黃馨馬不停蹄前往吉安部落及永興歌柳部落致贈紅包,也與族人共同慶祝,黃馨指出,隨著時代變遷,保育觀念深植人心,在非農作生長的鳥類繁殖期,族人會讓鳥類繁衍後代,不在此時進行捕獵,所以捕鳥不但是一種的生活習俗,也是生活祭典的一部分,兼顧生態環境、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意義,透過部落頭目傳述祭典文化之由來,更能讓下一代了解祭典傳承與發揚之重要性,喚起族人意識免於有文化斷層之虞。
吉安鄉公所期藉以特殊祭典結合傳統陷阱及傳統繩索製作等文化技藝,現場帶領年輕族人實地操作,將傳統狩獵技能落實傳承,同時也呼籲族人緬懷先人智慧與維護生態平衡之使命為前提,將文化能深耕並發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