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鏡週刊
嘉義休閒食品公司福義軒,靠著手工蛋捲與團購熱潮打開知名度,還引起排隊黃牛熱潮。其實,系出福義軒同門的手工蛋捲不只一家。
創辦人曾糧的次子曾華誠,從小在家幫忙製作蛋捲原料,但他和父親經營理念不合,屢屢向父親提建言卻招惹父怨。曾華誠也曾一度離家,帶著妻小北上創業開沙拉醬工廠,卻又因技術無法突破失敗收場。從福義軒退休後,為了小兒子的生計,在嘉義另起爐灶,創立丹鳳蛋捲(原名舞鳳蛋捲)。
失去父親關愛的眼神,卻為了兒子,曾華誠在江湖上一戰再戰,懷抱一身技術經營丹鳳,與三弟曾華盈經營的福義軒,兩家老字號、各有擁護者。
拿著如同教鞭的木頭長棍,曾華誠盯著輸送帶上一根根剛煎好的蛋捲,熟練地依序撥下,穿梭在3台大型自動化煎台之間,他活像蛋捲廠裡的訓導主任。
嚴控製程 操刀管配方
「我的蛋捲從放料、煎壓到捲起,每根都是花13秒,平均重25到30克,顏色、長度和重量都很一致,這是我堅持要做自動化蛋捲的原因。」從超過40度高溫的廚房內探出頭說話,曾華誠滿頭大汗。
1998年,已退休的曾華誠在嘉義市創立舞鳳蛋捲(現改名為丹鳳蛋捲),會選擇進入蛋捲這行,是因他是知名蛋捲大廠福義軒創辦人曾糧的次子,在福義軒工作20多年,專門調製蛋捲原料,現在丹鳳用的蛋捲原料也由他操刀。
曾華誠說:「蛋捲配方沒有祕密,就是雞蛋、糖、油脂跟麵粉,關鍵是攪拌技術,攪拌至少要1小時,但人要全程在旁,一邊看一邊攪,原料打發後放上煎台,水蒸氣要能馬上跑掉才行,這樣蛋捲的厚度才會剛剛好,多攪半分鐘可能1百多公斤、1萬多元的原料都要報廢。」
站在約莫半個人高的攪拌機旁,66歲的曾華誠早上7點就上工調配蛋捲原料,不論晴雨,每天工作將近12個小時,除了為兒打拚,也是想振作給在天上的父親看。
賣地從商 父創福義軒
1951年,曾華誠的父親曾糧,看同鄉從事餅乾工廠風光一時,便變賣了幾塊農地,帶著全家從嘉義縣東石鄉遷居到嘉義市區,聘請西點師傅,在市區開了福義軒工廠,專賣小西點。
「我爸受日本教育長大,在戰亂時度過童年,雖然當時物質缺乏,但他最大優勢就是有田地。」曾華誠說,那時台灣光復沒多久,百廢待興、交通不便,貨品無法長途運輸,曾糧便跟員工騎著腳踏車,到嘉義市區或鄰近鄉鎮兜售。
福義軒順風順水開了10年,但1961年,台灣經濟起飛,連貫南北的台一線也逐漸從戰後修復,北部的餅乾廠如義美、掬水軒、台富等開始南下,重擊南部的餅乾市場。
更多鏡週刊報導
從福義軒到丹鳳 三戰江湖盼父肯定
26年前看壞老店 拱手讓福義軒給弟弟
二棟透天樓換蛋捲技術 福義軒成台蛋捲始祖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