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在19日啟動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示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當局計畫利用市場機制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在19日啟動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由於電力行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能源,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首波只納入發電行業。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是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市場化手段的重要環節,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綜合陸媒報導,中國自2013年6月起,在北京、重慶、上海、天津四個直轄市,廣東、湖北兩省以及深圳特區陸續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截至今年9月,試點範圍內累積的配額成交量高達1.9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人民幣45.16億元(約新台幣203億元),碳排放總量與強度都呈現下降趨勢。林克強表示,這些經驗有利於全國建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碳市場管理部研究員李彥表示,碳交易作為一種市場機制減排方式,管控企業將剩餘配額通過交易市場出售給配額不足的企業,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溫室氣體排放權的有效配置,達成總量控制和公共資源合理化利用的履約目標。
資料顯示,由於電力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國排放總量中占比較大,即便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只有納入這項行業,碳市場覆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占全國排放總量的39%。除此之外,中國僅僅納入電力行業的碳市場就超過歐盟市場。
中國碳交易試點的市場碳價大多維持在每噸人民幣30元(約新台幣135元)上下。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曾說,碳價要在2020年以後才會達到每噸人民幣200至300元(約新台幣900元至1400元),在這之前,企業都還沒辦法感到真實壓力。
林伯強說,根據碳交易試點和國際上的經驗來看,目前實施碳交易市場有以下幾個阻礙,一是碳價波動較大,碳交易頻繁導致碳價格對節能減排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透明與公開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二是目前中國碳配額發放比較寬鬆,經常會配額超發,導致碳價下跌,這對於節能減排的推動作用會有所減弱。三是中國對於碳市場交易的法律體系還不健全,企業通過碳交易完成減排目標,更多地是一種自覺行為,由於監管的不健全,無法確保碳交易的有效性,以激發市場活力。所以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相關的制度保障應加快解決。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