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聖誕別送禮!哥不是小氣,是不想有「原罪」

2017年12月23日 00:05

▲▼聖誕節,送禮,交換禮物。(圖/視覺中國CFP)

▲聖誕送禮學問大,送到對方喜歡的大家都開心,但若送到對方不喜歡的,就會產生「無謂損失」。 (圖/視覺中國CFP)

再過幾天就是耶誕節了,想好要送親友什麼禮物了嗎?但送禮有個麻煩,就是要清楚收禮者的喜好,否則,就失去了送禮的美意。但你有無想過,送禮的選項,可否包含現金呢?

別太驚訝,送現金的建議當然不是餿主意,而且是經濟學家所提出的。這個理由,來自於我們無法清楚得知收禮者的偏好,萬一送錯了,剛好應了經濟學上的「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雖然「無為損失」一般人不會介意,或者說根本不知所謂何物,然卻是經濟學家們相當敏感的問題。

美國經濟學家喬埃耳.瓦德佛格(Joel Waldfogel)在1993年發表過一篇「聖誕節的無謂損失」(The Deadweight Loss of Christmas)一文。他提到,當送禮者為別人買禮物,因為送禮者不是收禮者,當然不知道對方喜歡什麼,所以很難達到物超所值的理想狀況。

舉例來說,往往一個要價100元的東西送到對方手上,對方若只感覺到20元的滿足,這中間的80元差距,就白白浪費了,而這就是「無謂損失」。反過來說,如果清楚收禮者的偏好,那就有機會物超所值了!

埃耳的研究發現,只要是送禮,必然會產生「無謂損失」,而且這損失平均達18%,因此,他認為「無謂損失」和送禮的「機會成本」加總起來,就是「送禮的原罪」。他更以美國為例,美國光是過聖誕節所產生的「無謂損失」就高達120億美元(約台灣GDP的2.3%)。因此,他認為過節還是別送禮,因為一送禮就必定會產生龐大損失。

簡單來說,「無謂損失」又為「社會淨損失」,是指因市場未處於最優運行狀態而引起的社會成本,也就是當偏離競爭均衡時,所損失的「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既然經濟學家認為送禮不好,那麼,可改送現金嗎?至少,現金可以彈性活用,還可以杜絕「無謂損失」的產生。

殊不知,經濟學的特色就是「答案永遠不只一個」、「對立的答案可以共榮共存」和「10個經濟學家竟然有11個答案」。送禮與包紅包那種方式好?對此,仍有兩派不同意見的經濟學家支持著,而這也意味著,絕對沒有「標準答案」!

《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的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在2011年12月17日的《華爾街日報》,曾刊出一篇「過節該不該送禮?」(Is It Irrational To Give Holiday Gifts?)的評論,他提出「經濟學家想不通禮物真正的社會實用性」這種看法。丹.艾瑞利認為,送禮是為了創建或加強某種社交聯繫,這和經濟效率根本毫無關係,只是為了表達感激,或與主人建立社交聯系的方式。

其實,埃耳和丹的說法各有其支持的理由,或者,更完善一點的說法,就是假定我們知道收禮者的偏好,送對禮物讓對方得到的價值感應該是最高的,而送禮者也會獲得社交關係的回饋。如果,送禮者無法掌握收禮者的偏好,保險一點,送「紅包」(現金)鐵定是最保險的。

講到這裡,你已經想清楚要送禮,還是送現金了嗎?

好文推薦

鍾文榮/騎車徜徉田園風光 公共財憑什麼收費? 

鍾文榮/香蕉「價崩」 賭性使然

鍾文榮/用餐折扣看罩杯大小 是歧視嗎?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