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所有從國小打到成棒的棒球員,最後能順利進入職業棒球領域的不超過5%,想站上國際舞台更是難上加難。(圖/記者劉峻誠攝)
近日有兩則令台灣棒球迷眼睛一亮的消息,一是身高188公分、年僅19歲,也是胡智為學弟的國立體大生鄧愷威,已和大聯盟明尼蘇達雙城隊簽下合約,預定2018年2月赴美,展開他的的職業生涯。鄧愷威曾自費到王建民去過的「美國德州棒球學校」訓練,最快球速可達150公里。
其二就是本月(12月)在台灣舉行的「台日青棒菁英對抗賽」中,出現一名令人驚豔的右投,年僅15歲的平鎮高中高一生李晨薰,在對上甲子園大阪明星隊時狂飆最快達147公里速球,以先發6.2局、7K無失分的表現,完全壓制甲子園名校的打線,明年1月才滿16歲、身高191公分的他,未來性十分讓人期待。
或許你我內心已開始描繪鄧愷威和李晨薰在大聯盟出賽的畫面,幻想投一休4的輪值生活,更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再出現一個「台灣之光」。但殘酷的現實是,從1999年至今,台灣球員簽約赴美共76人,但能走上大聯盟舞台的僅有14名,待上完整球季的比例更少!
尤其全台所有從國小開始打到成棒的棒球選手,最後能順利進入職業棒球領域的,大概也不超過5%,那其他人去了哪兒?除了業餘球員,其他狀況稍好的可能做小生意、開店,或是當教練、球探,狀況不好的可能就做做苦力,打零工或擺地攤,更差的就誤入歧途了……為何在台灣打棒球的小孩,長大不打棒球後卻會有如此的人生變化?
▲陳金鋒在新書中寫道:只打球不讀書的賭注很大,連寫字都不會的結果,應該是什麼都沒有。(圖/記者李毓康攝)
去年退休,中華隊「永遠第四棒」,也是首位挑戰大聯盟的陳金鋒,在自傳《不求勝的英雄》中提到:「生命前半段中,棒球幾乎占滿了生活的全部……小學4年級之後就沒有再念書了,因為每天都在球場,」「台灣,都希望棒球隊打冠軍……家長們的期待,加上教練的期待,剝奪了孩子的自由與快樂。」 諷刺的是,如果你瀏覽「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的官網,即大刺刺寫著聯盟的設立宗旨:以推展國小玩棒球,國中學棒球,高中練棒球,大專愛棒球為基本原則......
棒球,本該就是孩子們的一個興趣、一項運動,可是台灣的家長、學校和教練,都要求學生棒球隊從少棒就要贏球,而為了要贏,其他讀書和生活以外的事都不重要。於是從國小開始,孩子就直接進入「練棒球」的階段,棒球也不再有趣,尤其每天排滿練習,根本沒有時間學習課業和品德,甚至沒有時間讓小球員思考:為了什麼打棒球?加上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想成為世界頂尖的職業球員,從小給予過多、過重的練習不見得有效果,有時反而更容易受傷。
也因此陳金鋒說:「只打棒球,不讀書的賭注很大,大到只能贏不能輸的地步。因為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失敗了,你連字都不會寫,你還能幹嘛?」這些話從退休的台灣巨砲口中說出,更顯得沈重。因為就連想當個小學或國中球隊的C級教練,都必須具備中等以上學歷,且經講習取得結業證書後參加研習測驗,成績優異者,才能由棒協報請核發C級教練證。所以,不唸書連想當個教練都可能是奢求。
▲看到小球員們因輸球而難過不已的畫面,除了心疼,更該思考如何讓他們知道打棒球是為了快樂,而不是為了贏球。(圖/記者黃克翔攝)
少數有天份、肯吃苦的球員,在青棒或成棒比賽中驚天一擊,便獲球探青睞旅美、赴日實現夢想,再次之者則留在國內打職棒。但只會打棒球,連基本學識都沒有的台灣職業球員,當面對社會的種種誘惑和複雜環境,恐怕也欠缺判斷和分辨的能力,結果一步走錯不但傷害整個棒球環境,也毀了自己的棒球生命。
目前人在澳洲打球的張泰山,18歲就加入職棒,我相信他和其他台灣球員一樣,進職棒前沒讀過什麼書,但他在多位教練的建議下利用球季空檔苦讀,不但完成大學學歷,還拿到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學系的碩士,張泰山用行動和結果告訴後輩:起步永遠不嫌晚。
聽過很多教練說,許多家長為了實現讓自己小孩能出國打球的夢想,於是帶著孩子親自拜訪,要求留在球隊。父母沈重的期望,加諸在懵懂的少年身上,結果讓原本未來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人生就此定型。
或許你曾聽過少棒比賽時,有些家長會在觀眾席大吼:「為何不派我兒子上場?」也看過小球員在威廉波特(Williamsport)世界少棒錦標賽(Little League Baseball)中輸球後,流下難過眼淚的畫面。如果台灣家長的教育觀念、學校組隊的初衷和訓練的模式,不是只有「贏」,而是像美國一樣,讓打棒球只是個興趣和學習的過程,讓每個孩子在此過程中,還能有機會學習知識、培養健康人格和接觸更多事物,而不是每天拚命練球,或許有天他們對棒球失去興趣時,至少還有能力選擇另一個人生,且同樣能過得精彩!
好文推薦
●閻大富,政戰學校新聞系畢,曾任職國防部軍事新聞通訊社、漢聲電台,6年中華職棒轉播經驗,退役後任中廣記者,現為文字工作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