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進退兩難 台灣的「中華民國困境」

▲▼國旗、旗海、愛國、普天同慶(圖/記者黃克翔攝)

文/陳舜協

甫於今年6月與「中華民國」斷交引發風波的巴拿馬總統瓦雷拉(Juan Carlos Varela),11月16日到北京進行中國與巴拿馬建交後的首次國是訪問,而瓦雷拉於22日離開北京前對媒體說,希望巴拿馬和中國建交能成為其他各國的「參考」,他指的是與中華民國斷交且美國不反對的態度。

瓦雷拉這番「投桃報李」的行為,讓關切瓦雷拉訪問北京的台灣人感到刺耳,不過,許多人並不在意,無論立場是統、是獨,「船過水無痕」、「過去讓它過去」已是台灣民眾處理與切身無關事務的日常。

「民國」有原罪 台灣難團結

2015年10月10日,有台獨政治主張的5名男女割毀中華民國國旗,一審被判有罪,其中有3名提起了上訴,二審以言論自由判決3人無罪,檢方再次提起上訴,2017年11月初更二審合議庭以「保障言論自由」為由,聲請釋憲。有評論者在媒體專欄舉例表示,美國大法官認可在政治性場合焚燒美國國旗屬言論自由一部分,呼籲大法官會議直面處理這個問題,言下頗有鼓勵效法之意。

巴拿馬是自1910年就與清朝建交,繼而承認中華民國成立的友邦;自1949年起中華民國政府遷移到了台灣,實質統治台灣逾70年,象徵國家的國旗卻無法團結人民,民進黨籍立法院長蘇嘉全負責籌辦國慶,對於國慶的主舞台和邀請卡上沒有國旗的質疑,甚至以「國旗在我們心中」回應各界。

中華民國還有20個友邦,何時會如巴拿馬般斷交,猶如未爆彈,無從猜測,難以討論。從媒體在需要唱國歌的公開場合,每每觀察蔡英文有沒有開口唱「吾黨所宗」來看,不難想像蔡英文每次演說都必備的「團結台灣」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因為連要團結在哪一面旗幟下都是問題。

不只民進黨「 受困」

「台灣已是主權國家,現在名字叫中華民國,未來前途由2,300 萬人民共同決定」,此論述是至今未放棄「台獨黨綱」的民進黨為了選舉需求及團結黨內的妥協成果,與其說民進黨將台獨主張務實轉身,不如說是隱身待機。但如此一來,就算再不喜歡國旗、國歌與國民黨的連結及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記憶,也必須在公開場合唱國歌、向國旗及創設國民黨的孫文敬禮。

簡言之,國際環境與選舉的現實,逼著民進黨將建國理想借「中華民國」外殼上市,民進黨透過選舉取得政權,同時也被中華民國困住,只能「穿著衣服改衣服」,透過各種方式將「一中符碼」遮抹到最低程度。

然而,選舉困住的不只是民進黨,同時也困住了國民黨。

國民黨在吳敦義當選黨主席後,以七七抗戰、兩岸交流、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雙十國慶、國父誕辰及創黨123年等名義舉辦紀念活動。這些紀念活動中,青天白日滿地紅是主題色,隨處可見國旗、領巾、T恤、胸章,依例還要合唱《中華民國頌》結尾,不外乎希望讓大眾認知國民黨是中華民國創建者、保衛者、建設者,同時提振支持者的士氣,也希望搶回定義中華民國的話語權,著眼的當然是2018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

不過,歷經李登輝與陳水扁的七次修憲,以總統直選、廢省、改課綱等政治體制以及教育體制改革,還有「特殊國與國」、「一邊一國」論述,成功將「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省」變成了「中華民國在台灣」及「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人認同」早已是七成台灣人的選擇,在此不再贅述。

對多數台灣人來說,「台灣」已經從地名搖身成為取代「中華民國」的國家符碼,對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中華民國國號認同,僅存於國際場合中;在台灣社會裏,談「我愛中華民國」得要視身份、場域以及南北,動輒得咎。

何以致此?主要還是中華民國符碼隱含的白色恐怖等歷史傷痛,還未能被好好撫平。馬英九主政時曾試圖處理,但包括黨產歸零、二二八事件調查及賠償等都只做半套,未讓台灣人真正感受到徹底修正歷史錯誤、與台灣社會和解的誠意與決心,致使民進黨二度執政後,還能成立針對性極強的「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然而,對損毀國旗及黨產會違憲的釋憲聲請案,輿論多以「談資」視之,這是國民黨的警訊之一。

吳敦義上任之後,堅持了原汁原味版的「九二共識」,沿襲馬英九的新三不,即「不統、不獨、不武」為兩岸互動基礎,但歷經2014年及2016年兩次選舉失敗,有大陸學者持論「不統」就是「拒統」,被定為「形形色色台獨」的其中一種形式,也讓泛藍再次分裂,如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說出「不能說中華民國存在」,卻成為國台辦首席副主任劉結一接見的首位國民黨高層,對預定於2018年九合一選舉推出至少25名候選人的「泛藍聯盟」,洪秀柱給予高度期待與祝福;力主兩岸統一的新黨主席郁慕明公開表示「中華民國亡了」,昔日主掌反共思想的高階退將許歷農表示「不再反共」……吳敦義高喊「團結、重返執政」,實際「各表各的一中」,兩岸論述無法再次團結泛藍,此為警訊之二。

融合發展論 持續壓縮民國

習近平在十九大政治工作報告中說「願意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和「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的福祉」,中國人民大學涉台學者王英津解讀,習近平的對台工作指導已由「兩岸一家親」提升到「兩岸融合發展」。

「兩岸融合發展」對台工作早已展開,例如卡式台胞證的國民化,其他還有放寬台灣律師在大陸執業限制、福建釋出上千教職向台灣高教人才招手、台灣學生赴大陸就學獎學金等。北京以行動證明不與「中華民國」打交道,單方面的政策也能直接影響部分台灣人民。

本刊根據習近平十九大政治報告,大膽推斷「2049年兩岸統一」,知名兩岸政治評論家牛淚也以《中華民國還有32 年》為題撰文,提醒台灣民眾,台灣用於兩岸談判的籌碼會隨著時間不斷流失。

宋儒張載自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果中華民國只剩32年,不論未來是統是獨,政治家不該率爾空言,別再打選舉利益的算盤,現在就是挺身引領討論之時。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