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獨中流傳黑函,呼籲家長切勿讓孩子到台灣深造。(圖/大馬獨中提供)
實習記者戴依婷/綜合報導
大馬華文獨立中學(簡稱獨中)近期盛傳一封黑函,列舉到台灣升學的7大弊端,呼籲家長別讓孩子到台灣留學,在台灣及馬來西亞皆引起熱烈討論。「黑函」中指台灣教學素質低落,但實際訪問相關單位及學生,許多人都非常不認同此點,認為台灣高校的教學素質之強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大馬留台學生都認為,台灣學生容易滿足於「小確幸」,缺乏競爭力導致難以進步。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前會長、馬來西亞台灣產學研創中心現任執行長方俊能受訪表示,台灣擁有健全的教育制度、自由的學術風氣,都是吸引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重要因素,而且大馬學生赴台升學可選擇以僑生身份或外籍生身份,且擁有卓越的研究型大學、科技型大學、技術型大學供選擇,升學管道及科系選擇都非常多樣化。
方俊能認為,在馬幣持續貶低的現在,相較美國、澳洲等其他地區,台灣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比較便宜,而且學生在課餘時間可出外工讀,減輕負擔的同時也能接收水平高的教育,是台灣吸引大馬學生的因素之一。
方俊能指出,不能以一句「教育素質低落」就一桿子打翻所有船,「再好的學校也不能滿足學生所有的要求,再聰明的學生也有不適應的地方」,因此不認同教育素質低落這一點,且根據了解,80%的高校教授都擁有博士學位,科技大學的老師也有50%擁有博士文憑,因此師資完全不是問題。
黑函中將大陸與台灣相比較,方俊能表示,招生並不是零和遊戲,兩方也不是競爭關係,而是一起將市場的餅做大,兩方在招生方面都各有優勢和各自的模式,如大馬留台生的人數每年都增長約1000名,從民國100年的6千位,到民國106年的1萬6051人,預計今年的人數將增長至1萬7千人,未來的兩至三年仍會持續增加。
黑函中提及,大馬留台生回國後的適應率僅有10%,方俊能對此數據非常不認可,也質疑數據來源,因與他實際接觸的案例並不相符。他表示,馬來西亞台灣產學研創中心有負責協助媒合留台生到大馬企業工作,許多企業都爭相要尋找留台的畢業生工作,而且獨中有超過2500名教師是畢業自台灣高校,「若留台人士不能適應,那就沒有這麼多獨中老師受到重用」。他強調,謠言或抹黑都止於智者,大馬的私人企業都非常歡迎及看重留台畢業生。
▲105 年大專校院境外學生前 10 大來源國家/地區。(圖/翻攝教育部官網)
目前仍在台灣就讀的大馬僑生亦認同台灣高校素質強這一點,但卻覺得台灣學生容易滿足於「小確幸」,缺乏競爭意識,因此難以進步。目前就讀於中興大學四年級的李姓僑生表示,「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僅適用於老一輩的人或擁有社會經驗的人,因自己與身邊多數的僑生一樣,難以與自己系上的台灣學生熟悉,感覺自己被邊緣化。而且據他觀察,許多台灣學生在上了大學後就彷彿失去了動力,失去了學習熱忱,進而競爭意識也會慢慢褪去,「上大學的日子就變得得過且過了」,最終就容易失去競爭資格,「嚴格來說,台灣的教學素質高,但學生的素質可能有待加強。」
李同學認為,比起馬來西亞的大學,台灣高校的教學素質仍是略勝一籌的,「老師能深入淺出的教授知識,也會額外告知一些書上沒有的,比較冷門的知識,以及一些目前職場上要求的基本能力,規勸我們提早擁有這些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是以中文為主要語言的地區,日常生活和課業上均以中文為主,因此除了特定的科目和場合,基本上不太會有機會是使用英文,「語言是要經常使用的東西,少用或者不用,程度是會慢慢下降的。」
就讀於世新大學的楊姓僑生表示,世新聘請了許多業界教師或經驗豐富的講師,讓學生能慢慢地和業界接軌,教學素質之強是毋庸置疑的,但或許是台灣處於一個較安逸舒適的環境,許多人在意的是生活中的小確幸,如此就降低了自己的競爭力,再加上因為許多資源短缺現象和外來產品的競爭,造成許多產業無法完善的發展,「對於社會新鮮人來說會失去很多的機會!」
即將面臨求職問題的楊同學表示,由於台灣市場規模小且資源有限,許多企業也有排外的傾向,導致發展上並不是想像中順利,因此畢業後會考慮轉戰大陸或是回大馬工作,「大陸經濟起飛且資源豐富,競爭力強會更讓人想積極向上。在台灣4年也接觸了不少大陸同學,發現陸生並不像以前刻板印象中的落後及沒素質,反之看見的是陸生深厚的學術基地和積極向上的態度」,因此希望能到大陸去學習及發展。
▲實際上,沒有最好的大學,只有最適合學生的大學。(圖/達志示意圖)
就讀於政治大學的李姓僑生表示,台灣高校的教育素質仍是非常不錯的,但劣勢就是使用英文的頻率不高,雖然有些課程的課本是英文,但老師仍以中文授課,「不過自己也要負上一定的責任,自身沒有去尋找訓練英文的其他管道」,畢業後也想留在台灣工作,希望未來能有機會通過外派的方式回到馬來西亞。
來自馬來西亞的何宜賢目前就讀於北京大學四年級,他當初曾同時收到幾所台灣高校和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作為扮演著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角色,中國大陸在國際舞台中所參與的國際事務,以及在當中所發揮的國際角色中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所謂自己的「中國方案」,對於想出國留學讀國際關係專業的何同學來說,在北京大學能夠獲得第一手資源,乃至最為前線的親身體驗。
何同學指出,北大聚集了大陸各省份從高考中脫穎而出的狀元,與這些人結成好友並共同努力和學習,可從中看到自身的不足,進而不斷鞭策自己要努力向上。此外,北大也提供學生許多良好的資源,如何同學曾在2016年的夏天擔任「中國-馬來西亞回儒文化峰會中」的馬方青年代表兼翻譯;去年學期期間亦參加了北大校內的模擬聯合國大會(AIMUN);還曾在暑假期間遠赴澳洲悉尼參加了「哈佛亞洲項目與國際關係專案」(HPAIR),能從這些活動中結識不同國家的青年中及結下深刻友誼,也能開闊視野,增加國際觀。
實際上,學生選擇到何處升學完全是視乎其需要、學業基礎和經濟背景而做出的選擇,對學生而言,沒有哪所大學是最好的,只有最適合。因此不應用「教育素質低落」來一竿子打翻,「因材施教」才是最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方式,若用普世標準來衡量每間大學,如此對所有老師及學生們都極其不公。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