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聰/公車意外頻傳,下一站的安全如何把關?

2018年01月9日 08:00

▲▼馬路,路口,交通,公車(圖/記者張一中攝)

▲公車接連發生意外,其中亦有因司機身體不適導致的事故,導致民眾對搭乘公車產生安全上疑慮。(圖/記者張一中攝)

最近公車事故頻傳,先是新年第一天台北市有兩輛公車追撞,造成11人受傷;1月3日下午又有客運在行天宮附近左轉時疑似視線死角,撞到過馬路的一名7旬老婦,緊急送醫仍不治。

猶記台北市主要公車業者曾在3年前推動「駕駛在部分路口轉彎時必須再三確認是否有行人經過,避免視覺死角」。剛執行時成效不錯,公車事故數從200件降到138件,但時間一久,公車駕駛執行不夠落實,去年又暴增至221件,業者近期推出加強版「指差確認」,沒想到仍發生嚴重事故。另外,2017年台南市接連3個月發生4起公車駕駛因身體不適導致的事故。因此公車的交通安全改善刻不容緩,建議必須從人、車、路(交通環境)三大因素全面檢討改善。

公車駕駛方面,必須重視駕駛人力不足問題。由於公車駕駛排班密度較高,工作環境每況愈下,加上乘客投訴頻繁,即使增加月薪仍不易聘用勝任的駕駛。政府應正視運輸業過勞情形,別讓勞基法「一例一休」再修法,增加駕駛身心不佳的行車風險。至於職業駕駛的教育訓練機制也須調整,除了監理單位應檢討改善職業駕駛駕訓、考照機制外,職業駕駛所屬公司亦需負起持續教育訓練的責任。尤其可運用數位式行車記錄器蒐集每位駕駛的行車資料,針對不當駕駛行為加強教育訓練。

至於公車駕駛工時管理,職業駕駛所屬公司未來應朝向工時資訊透明化,建置職業駕駛出車之「車輛GPS工時資訊」上傳平台,以供查詢檢核;同時,建立即時檢查監測駕駛身心狀況的機制,在排班派遣上提共人性化的請假制度,並安排適量的備用駕駛,有效改善疲勞駕駛及身心狀況不佳仍需勉強出車的問題。

而在營業車輛方面,建議應重新檢視公車的標準安全配備,並善加運用先進之車輛機械工程相關科技,如視線死角攝影顯示及轉彎時危險範圍警示等,而且新規範應適用於新舊公車,避免舊車因安全配備不足增加肇事風險。此外,當事故鑑定肇事責任為車輛因素時,如安全配備不足或維修保養不當,公司需負起連帶責任。

由於台灣混合車流多元複雜,建議交通部應重新檢視道路設計規範,考量混合車流之危險性,重新定義危險路段及易肇事路段,除要避免危險路段,如有易肇事路段應考慮將其道路分級分車種使用。像是規畫大型車輛替代路線,並限制其行駛路段或時段;都會區甚至可考慮將公車、汽車與機車盡量分流,支道則視其條件規畫機車優先或專用道路,主要幹道則為公車、汽車及自行車專用,且應以安全性重新調整公車路線,盡量減少混合車流亂象。

目前空汙問題十分嚴重,為有效改善移動性交通空汙,除全面加強補助電動公車外,還要更主動積極增加公車駕駛薪資的補貼機制,使公車業者能招募足夠的優良駕駛,在排班調度上能更彈性、更人性化。如此才能創造公車良性循環之更安全營運環境,使私人運具減量有效改善空汙問題。

好文推薦

李克聰/別讓機車事故終結美好青春

李克聰/重機上不上得了國道很重要嗎?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李克聰,逢甲大學運輸科技及管理系專任副教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