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note血淚史 根本是《從0到1》真實版

▲Evernote全球CEO Chris O’Neill。(圖/36氪提供)

圖、文/36氪

成立於2008年的Evernote,幾乎是完全按照彼得·泰爾《從0到1》裡所描述的,走過一條典型的創業公司荊棘之路:先是因為一個極佳的理念和突出的技術,成為明星創業公司,再經歷公司戰略上的搖擺,短時間內的員工數暴漲繼而又裁員,為了挽救業績更換CEO,掙扎著走向盈利。

跟許多野心勃勃的獨角獸公司一樣,Evernote想做的是百年老店,起碼它已經走過了第一個10年。目前Evernote在全球有360多位員工,中國區的員工有40多位。跟矽谷其它明星公司,比如Facebook和Twitter相比,這個規模遠不算大。這也是為什麼在很多人的印象裡,Evernote還是一家掙扎在盈利線上的創業公司。

Evernote一度想要通過做線上商店掙錢,比如賣85美金五雙襪子。這家公司顯然錯誤估計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好在最終它還是回到了正軌。按照Evernote創始人斯泰潘·帕奇科夫(Stepan Pachikov)所設想的,作為知識管理工具,Evernote應該有三層功能,一是記錄過去,二是讓現有資訊之間產生有機的關聯,成為一個系統,三是培育出新的創想。

借助全球2億使用者的筆記上傳,以及在深度學習和人工智慧方面的技術研發,Evernote如今終於走到第二步,建立跨類別的知識網路。基於自然語言學習和圖片內容的識別技術,除了讓現有資訊很好地關聯起來,還可以進行深度搜索和推薦。

36氪和Evernote 全球CEO克里斯·奧尼爾(奧尼爾)、印象筆記中國CEO 唐毅聊了聊,關於他們對中國市場的看法,以及風波過後的Evernote是否真的那麼「慢」。

以下為採訪實錄,經36氪整理編輯

36氪:大約在兩年前,Evernote走入了一個明顯的低谷。換CEO、裁員、業績下滑,這兩年內,你們的聲量明顯比之前小了很多。

奧尼爾:Evernote是矽谷第一批獨角獸公司,也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家。它設置了一個非常高的起點,大家對它有一個非常高的期待值。再加上中美這兩年技術媒體交流比較多,大家會非常頻繁的去看你有沒有很大的進展。但技術的發展需要有一個量變與質變的過程。整體來看,印象筆記一直在發展,使用者一直在增長,只不過增速沒有達到外界的預期。

36氪:那麼這兩年你們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奧尼爾:我們的創始人最初想把印象筆記作為一個大腦的外掛,所以我們在很多方面會強調大腦的記憶性。如果你記不住太多東西的話,需要第二大腦來説明你記憶更多的東西。在這個願景的基礎之上,我們已經走到了第二步,在現有的資訊之間建立關聯。

最近我們會和Siri進行了一些整合,基於現有的一些非結構化資料,進行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讓現有的知識形成一個全新的神經網路。

36氪:跟兩年前不同,現在你們在中國的對手變得越來越多,譬如大公司體系裡的產品有道雲筆記,創業公司的產品有石墨文檔,這會讓你們感覺到越來越大的危機感嗎?

唐毅:我們對自己的定義跟這些產品不太一樣,會更強調背後的神經學習網路。印象筆記最初創立的時候其實是給蘋果做圖片類文字識別的外包,就很擅長在非結構化資料中進行提取和再整理。單純的做一個存儲的設備是不具備這樣的基因。

36氪:在智慧音箱方面,為什麼第一個合作夥伴選擇了小米?論技術的話,科大訊飛和阿里的技術應該也不弱。

唐毅:小米關注度更多,而且只賣299元,銷量非常大。就軟體來講,我們還是希望能夠服務到更多使用者,積累更多的資料,以説明我們更好地改善機器學習。

36氪:你們跟小米談了多久?

唐毅:小米的智慧音箱第一版推出之前我們就開始探討進行合作,第二版就可以支援印象筆記。但集成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次性的,任何一家的語音產品都是在進步優化的。語音是內容產生和輸入重要途徑,從合作者的角度,進入我們平台,首先是輸入資訊,未來更深入會進行輸出分享。

36氪:2017年以來,中國科技圈很多人認為短視頻是未來人們消化內容的主要形式,因為它的信息量更大。所以譬如快手、今日頭條都在發力短視頻內容,也在發展對視頻的抓取和分析技術。你們所做的深度學習會對這塊有所側重嗎?

唐毅:我們資料的結構特點是,根據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不管是在個人和專業工作者、專業工作團隊場景下,所希望的資料格式和形式來記錄、分享、抓取、協作等等。這個就是非結構性和結構性資料之間的區別。我們覺得資料格式是無需爭論,沒有意義。用戶在這個場景下,他習慣用什麼格式,Evernote都可以處理,沒必要說視頻才是最有價值的。

我們的獨特性是在我們這個平台裡可以看見一些趨勢,比如中國8億條筆記裡有兩億條都是微信存入的。微博微信的使用者通常保存內容是在早晨7點到9點,知乎、得到這些高峰是出現在晚上10點至11點。可以看出某個平台是偏碎片化資訊,使用者可能就在早晨上班路上讀。但是需要深度閱讀的內容,還是會留到晚上。

36氪:Evernote現在的用戶有多少?盈利主要還是靠付費用戶對嗎?

奧尼爾:Evernote在全球有2億多用戶,過去兩年付費用戶增長了兩倍以上。B2B的業務占15%-20%左右,未來這個占比會大幅度的上升。

其中中國用戶超過兩千萬,付費用戶增長更快,也是兩倍多的用戶增長。中國to B的市場與全球市場會有一定的區別, 如果全球的to B付費用戶占比是15%-20%,中國的還要略低一些,但是差距並不大。美國免費to B的市場非常少,而中國的這類產品還是有的。

36氪:從創立之初,外界通常認為 Evernote定位的是高端用戶,你們如何定義自己的用戶?

奧尼爾:專業人士、高收入、高教育程度、進取心強、自我管理能力很強,由此帶來的高活躍度和高付費率、高協作度,這些都是全球用戶的一些特點。在中國會有一些不同,中國使用者資料的收集量和筆記的數量要更多,分享得也更多,更加活躍。

唐毅:我們認為中國的產品形態和技術應用可能比全球要再快一些。中國互聯網市場正在經歷一個非常大的變革,毫無疑問是全球科技創新的第二極。我們現階段特別需要能夠在產品上體現過去五年裡的科技變化、用戶使用體驗的需求變化、業務模式的變化、整個生態環境的變化。

核心功能做好了,產品的使用率一下就上來了。我認為要從產品經理而不是市場經理的角度考慮問題。

36氪:所以說,比起讓更多的人去用Evernote,更好地解決現有的這批用戶沒有解決的問題,才是更重要的嗎?

唐毅:不矛盾。我認為最好的就是服務好現有的使用者群,讓他們去告訴朋友,Evernote已經發展了。我們之前一直安靜,因為我們覺得有很多的機會來提高現有產品。你做好產品就能吸引到更多的使用者,既要挖深也要一直拓寬。

36氪:能舉一個你們隨著中國的科技環境而改變自己的例子嗎?

唐毅:第一,中國團隊是直接向CEO彙報的;第二,中國是一個完整的團隊,服務都是在本地的,我們有相當的自主權來做很多的事情。

36氪:就營收來講,中國是美國本土之外最大的市場嗎?

唐毅:中國在任何一個指標下面都是Evernote排在靠前的市場。印象筆記中國也將在未來進一步本土化,更好地服務中國知識工作者。

原創文章,作者:九連環。轉載或內容合作請洽原作者,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