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年少情事鄉愁詩篇

2018年01月14日 01:02

圖文/鏡週刊

以初戀為題材的電影很多,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不單以豐富意象展現情慾暗流的迸發、兩心相知的愉悅,更在朦朧曖昧間從心靈與肉體,反覆探詢自我、尋求認同,在和煦的陽光中,年少情事隨雨霧蒸騰,寫就青春的鄉愁詩篇。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由義大利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執導,並由擅長文學電影的詹姆斯艾佛利編劇,改編自安德列艾席蒙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1983年夏天、位於義大利北部的鄉間小鎮,17歲男孩艾里歐因學者父親波爾曼在暑期接待美國研究生奧利佛住家裡,高大迷人的奧利佛頓時成為小鎮的焦點人物,也讓在書香與藝術中成長的艾里歐,內心陷入震盪。

雖然艾里歐一家與奧利佛都飽讀詩書,說話引經據典,但那個夏天的對話幾乎都圍繞愛情與肉慾打轉。從艾里歐家杏桃纍纍的果園開始,杏桃成為誘惑的果實。無論是奧利佛在早餐時飲下杏桃汁、當艾里歐面糾正波爾曼對杏桃字源解釋的錯誤,以豐富的學識吸引艾里歐。或是艾里歐隨手採摘杏桃,大口啃咬,對著杏桃發呆、撫摸細絨的果皮、舔食流濺的果汁,都在奧利佛點明杏桃的「早熟」字源後,更具象徵意義。

波爾曼的考古藝術研究過程,明的是欣賞加達湖中撈起的古老希臘風格雕像、暗的是對應艾里歐與奧利佛間起初迂迴的關注、彼此吸引,一樣是滿懷讚嘆的發現。尤其波爾曼在湖邊解釋古羅馬哈德良皇帝曾有的男體雕像遭教宗融化重鑄為妖嬈的維納斯,似乎藉遙指古羅馬社會同性戀文化的消失,暗示眼前處境。波爾曼形容幻燈片中的雕像「所有曲線如此不可置信、自在地起伏,有種無視歲月的曖昧,彷彿正撩撥人們的慾望。」,又凸顯主角們對男體的迷戀。

堤摩西柴勒梅在《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飾演艾里歐,贏得各界讚賞。(索尼提供)

片中艾里歐與奧利佛騎單車進城時,注意到奧利佛頸上的六芒星項鍊,是他首次發現兩人都是猶太人的共同點,但艾里歐因家人是「低調的猶太人」,未在鄰里間張揚。奧利佛則回應,自己來自美國新英格蘭區,知道那種感覺。不過隨艾里歐開始戴上六芒星項鍊,從而展現對彼此「族群」的認同。猶太人或同志的「族群」符碼,因時因地,時隱時現。

詹姆斯艾佛利的改編劇本,以舞蹈般的節奏,描繪艾里歐與奧利佛戀情由疏遠到親近、由放話到告白的張弛變化。儘管兩人都受異性歡迎,也親身嘗試,但奧利佛對異國女性刻意的放電與艾里歐和法國女孩初試雲雨,卻各有目的。前者傾向是掩飾的障眼法,後者則有如成長路上的性向探索。艾里歐從與打球的奧利佛赤膊相對的初次膚觸、百無聊賴地向腋窩吐氣、瞥見奧利佛更衣、頭戴奧利佛的短褲嗅聞氣味,對肉身好奇的一舉一動,都精準地直擊情慾的曖昧騷動、複雜難解。而雨中的果園、無人經過的階梯、燈光黯淡的陽台等空景,則為影片帶來留白的餘韻。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除了聚焦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戀,親子關係的呈現也深化影片的觀點,不再耽溺,以更宏觀的角度看待情愛的悲歡得失,溫暖地回顧發現愛滋病毒的1983年夏天。


更多鏡週刊報導


【追劇指南】《魔女的法庭》 惡女追暖男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