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91件作品中勝出 6本書奪下2018書展大獎的關鍵

2018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圖/台北書展基金會提供)

▲2018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入圍作品,即日起在誠品書店設立「書展大賞」專區展示,包括敦南店、信義店、中山地下街R79、台中園道店、高雄遠百店等北中南共5家大店同步展售,提供作為購書閱讀的參考指標。(圖/台北書展基金會提供)

記者洪菱鞠/台北報導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鼓勵華文創作,今年度共有小說類101件、非小說類290件作品報名角逐,經過兩階段評選出各10本入圍書籍,評審團認為今年入圍者展現出以往所沒有的特色,小說類空前年輕化,非小說類富有豐盛的文學熱情,而針對兩個類別首獎的各3本作品,能夠在激烈競爭中奪獎原因,評審團也特別說明勝出特色。

小說類 年輕輩出創意多元

來自上海、編輯出身的金宇澄,以三册一輯的《金宇澄作品選輯:輕寒、方島、碗》,透過一長篇兩短篇描述大陸集體勞改年代下的殘酷與屈辱。評審團指出,他寫的是大時代的小人物故事,蒼涼中見人性溫暖,長篇運鏡迷離像一部電影,短篇則充滿個人特殊的「南方的憂鬱」以及對「屈辱」這件事的反思,無一不帶有一種炭筆素描的陰影,或腐乳發霉的氣味。這些短篇的藝術高度,或許只有莫言《神嫖》、《貓事薈萃》,或哈金的《好兵》能堪比擬。

不過本土小說也絲毫不顯遜色,周芬伶的長篇《花東婦好》,以穿越時空手法描述女人的宿命相互連動,從一整個屏東家族,各房女人的細愫怨開始,將藏匿至已被幾千年父系社會馴抑至社會內部的,從中看到女人的宿命相互連動著,宛如臺版《紅樓夢》或《大紅燈籠高高掛》。

7年級的黃崇凱以《文藝春秋》勝出,是本年度最閃亮的一匹黑馬。作品以11個故事,將斷裂發展的臺灣文藝形成3個巧妙的歷史環節,是一部關於臺灣文藝的長篇概念小說。黃崇凱從個人記憶出發,以文藝為名,向過往的大師、小師及廣義的文化歷史致敬,同時展示了他在記憶中穿梭自如的空間能力,知識兼具娛樂,並有著後現代拼貼趣味,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文學青年的必讀書。

非小說類 感受不同格局的深度

自由記者林育立以旅居德國20年經驗,寫下《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一書,評審團認為,坊間德國相關書籍眾多,以他置身於德國文化語境和地理疆界中,感受到德國統一後的社會衝撞、意識糾葛與自我理性的擺盪,選擇寫作框架和問題意識,卻是以臺灣國家治理的痛楚點與反思處為出發點,是一本罕見的「以德國經緯來推敲臺灣尺度」的熱情之作,讀來可同步感受兩個社會的連結與悸動。

同樣也是紀實報導,《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書如其名,李玟萱描述10名無家者從有家到無家的歷程,以及5名資深街友工作者的故事,除了協助無家者的基本需求之外,也竭盡所能提供無家者不同的人生選擇。不僅創意十足,也讓「街友」的面貌變得清晰,不再是一個與我們無關的空洞符號,甚或汙名的標籤。

作家李欣倫的《以我為器》以豐沛又生動的文字能量,勾勒出女性身體獨特的感知宇宙。從婚姻、生產寫到育兒,將女人的身體比喻為容器,以精準細膩文字審視女性各生命階段身體與心理的變化,從出嫁當天盛裝的身體寫起,懷孕後感官一觸即發的身體以及生產、哺乳與育兒的歷程,寫盡肉體痛苦之極限與生之歡愉。尤其李欣倫成為母親後,可以更貼近地理解自己的母親,更理解束縛與渴望,是這部作品深沉動人之處,即使是男性閱讀也能心領神會。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