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消失60年!「臺灣關地界」第4座界碑出土 見證打狗開港歷史

▲▼第4座臺灣關地界界碑消失60年,終於重見天日。(圖/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提供)

▲第4座「臺灣關地界」終於重見天日。(圖/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經過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實地踏查,消失60年的第4塊「臺灣關地界」界碑終於現身!高雄市文化局今(23)日將此碑公開呈現,由於台灣所能找到的中國海關常關界碑極其稀少,這塊界碑又等同見證清代的海關制度、台灣海關歷史等,相當寶貴。

舊城文化協會史蹟探勘小組成員包含郭吉清、廖德宗、潘子如、林財正、洪偉庭、宋德威、陳佩琪,他們20日在史溫侯登山古道日軍碉堡邊發現石條,經過清理後,看見上頭有「臺灣關地界」的字樣,材質為花崗岩,長107公分、寬26公分、厚9.5公分、重70多公斤,成員在漆黑夜中,將已經斷成兩截的石碑揹下山。

▲▼第4座臺灣關地界界碑消失60年,終於重見天日。(圖/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提供)

▲探勘小組隊員細心將界碑運下山。

臺灣關地界碑過去在高雄前後發現過3座,第一現立於哨船街7號東側;第二則於1996年送往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博物館保存;其三目前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其中,由海關博物館所收藏的台灣關地界碑已經文建會指定為重要古物,足以證明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的碑具有同等價值。

台灣按中英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開放通商口岸,最初南部主港口位於台南,高雄為輔助港口,在高雄港設立海關的時間是1864年,兩地皆由台灣關負責徵稅和查緝走私的任務。由於當時清廷受不平等條約束縛,稅務司由外國人掌控,享有領事栽判治外法權,因此海關建築外圍設有界碑以防閒雜人等擅入,「台灣關地界碑」就是當時所設置。

▲▼第4座臺灣關地界界碑消失60年,終於重見天日。(圖/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提供)

▲台灣所能挖掘到的清代海關界碑非常稀少。

本文物為台灣關打狗口之界碑,足以見證清末天津、北京條約簽訂後海關的歷史,涉及十九世紀台灣開港,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登錄基準。目前,舊城文化協會發現的第4塊界碑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典藏,以便後續的維護修復、石碑清理與研究等計畫。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