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有的「海研一號」研究船。(圖/取自台大海洋所網站)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科技部打造新的海研船,去年舉辦新建研究船名稱徵選活動,邀請10位專家組成委員會,最後通過採用「新海研一號」、「新海研二號」及「新海研三號」。對此,朱學恒稱是本日最好笑,光是車馬費就超過5萬元,結果出爐也根本不需要專家,「幼稚園小朋友開一開就好,他們可以一次只給戰鬥陀螺一枚就好了啊!」
粉專「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先前回應,最好的地方在於這種「白爛結果」居然需要多位審查委員從155件申請案中挑選,還有36件進入複議討論,光是車馬與便當費就超過活動開出的獎金5萬元。
面對許多人質疑,科技部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司司長吳俊傑也提到,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確實是讓人眼睛一亮的命名。但朱學恒倒是不以為意,明明就是胡鬧的結果,結果官員又要出來硬扯,顯得更好笑,「新.阿姆斯特朗旋風噴射阿姆斯特朗砲,難怪成為漫畫經典武器,因為是非常特別的創意啊!」
然而,也有何姓評審委員透過臉書喊冤,她提到,大家都在家做足功課,選出心中最具代表性的名稱,結果卻是最不被推薦的「新海研一、二、三號」獲選,「沒想到就是這個名字被欽點了,真是太令人感到意外⋯⋯真心的覺得,如果早決定用編號命名,真的不用大費周章抓我們來背書。」
研究船名稱徵選活動從去年11月開跑,共收到155份申請書。為了討論出結果,科技部還邀請10位審查委員組成評審委員會,這些人的專長包含海洋科學/工程、科普教育、媒體傳播/設計,到人文領域都有。最後,複審推薦3案進入決審,通過採用「新海研一號」、「新海研二號」及「新海研三號」,加上了新字。
▲列舉出3點推薦理由。(圖/翻攝自科技部)
國內海洋研究船為海研一號、海研二號、海研三號,分別於1983年、1993年開始為台灣海洋探測與教學研究服務,由於3艘研究船都已經老舊,為了維持海洋科技研究的能量與確保海洋科學家航行作業安全,科技部預計建造3艘新研究船(2艘500噸級與1艘1000噸級),並舉行命名活動,讓大家一同參與。
評審委員會每位審查委員先從155件申請案中推薦10案,共有36案進入複審會議討論,經過詳細商談後,3份推薦名單出爐。最終的名單主要分成兩類命名邏輯,一種為數字系列編碼,另一種為各船單獨命名,彼此都具有關聯,或是能反應海洋科學研究探索的正面意象。
最後採用的「新海研一號」、「新海研二號」及「新海研三號」,科技部回應,是因為與新船建置「海研一二三號汰舊換新」的精神相符,並與現有的研究船船名類似,有傳承意義。
此外,國際和國內海洋研究領域學者都對原命名相當熟悉,已經有著良好口碑,文字正向、好唸,又容易牢記,與海洋科學研究任務直接連結。在實際層面上,這次的命名對探測航次的編碼也較容易,能與歷史資料庫銜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