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復興/鷹式飛彈部署蘭嶼 恫嚇共軍的戰略微積分

2018年02月13日 00:05

▲▼▲▼第一次蘭嶼環島怎麼玩?在地人推薦11個景點一網打盡(圖/記者陳姿吟攝/資料照)

▲蘭嶼離中共軍機繞島的航路最近,國防部決定將防空火網前推,在蘭嶼、綠島分別進駐鷹式防空飛彈。(圖/記者陳姿吟攝/資料照)

針對中共一再藉由軍機繞島長航,或經巴士海峽出入島鏈以兵威示我,並不時狂妄放話調侃文攻,國軍終於做出具體回應,以鷹式飛彈進駐綠島和蘭嶼,強化台灣東南角防空。此舉基本上將該系統的涵蓋,向東南推進了約80公里,有效延伸對台灣東南部外海戰域的掌握。 然而,這對擦邊我防空識別區(ADIZ)的共軍戰機,究竟能否有效反制呢?

鷹式飛彈(國軍最後引進的改良型)最大射程對中高空目標時為45公里,對低空目標則僅約20公里,有效攔截高度為60公尺到20,000公尺。假設我防空識別區最接近蘭嶼的位置,在東北往西南走向斜線的中央(估算為東經122度15分 ,北緯21度45分),蘭嶼理論上最接近我防空識別區界線的應是該島的東南角(約東經121度36分,北緯21度59分)。即便飛彈陣地設在那裡,兩者距離仍達83公里,超出鷹式飛彈射程甚多。而根據國防部情報次長室助理次長2016年底在立院的答詢,共機之前繞台飛行最接近時,距離我防空識別區約70、80公里,更遠在鷹式飛彈的有效涵蓋範圍之外。除非共軍飛機深入我防空識別區內,否則部署在綠島和蘭嶼的鷹式飛彈,應該不太可能攔截到它們。

但鷹式飛彈射不到,並不代表「鷹式系統」不能對過於接近我防空識別區的共機困擾或威嚇。蓋國軍現役改良型鷹式系統之蒐索與追蹤照明雷逹有效距離均在100公里之譜,故若共機接近至一定距離內時,絕對可以對其鎖定威嚇

MIM-23鷹式飛彈(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鷹式飛彈為美國雷神公司於1950年代開發、服役的中程防空飛彈。(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鷹式飛彈系統迄今已在國軍服役達55年,雖經多次系統性能提升、在2000年時還添購了一批162枚新型彈(據稱為具有限反飛彈能力之MIM-23K),但畢竟整體武器系統已近實用壽限,並開始以愛國者三與天弓三等新型系統汰換。根據空軍去年的說法,鷹式飛彈預計在2020年前後將全數除役。

但這老舊裝備也有一定好處。首先,由於鷹式飛彈(Homing All the Way Killer,簡稱HAWK,亦稱全程歸向殺手)顧名思義為必須全程以雷逹提供導引訊號的設計,裝備有可用來鎖定目標示警的照明雷逹,然在國軍多數新一代防空飛彈系統上均已無此(高功率照明雷逹)功能。天弓一型系統雖也有照明雷逹,但因多以固定構型部署,移防恐需牽涉較廣,不如鷹式飛彈方便。此外,待退系統的性能已無長期保密價值,就算照明雷逹開機鎖定共機,也不用擔心洩露電子參數。更何況,該系統據信尚有可不啓用「戰時專備模式」(Wartime Reserve Mode,簡稱WARM)的方式令敵機得知已被追瞄,以達警示目的。是以,此次前進駐防,堪稱鷹式飛彈的天鵝絕唱(Swan Song),為捍衛我領空近一甲子的老兵畫下完美生涯句點!

由此可見,國防部前進部署鷹式飛彈的主要用意,顯係「對應」而非實際「反制」。也就是說,以動作來凸顯態勢,展現不屈但又並未實體威脅到中共軍機。抗拒恫嚇,卻又不實質尋釁,既避免擦槍走火的軍事風險,也盡量不洩露自身機密參數,堪稱煞費苦心。

▲▼ 鷹式防空飛彈高功率追蹤雷達。(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鷹式飛彈的照明雷達能直接發射廣角扇型波束,涵蓋低高度大範圍空域,可一次發射3枚飛彈,分別自行導向目標。(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此外,媒體報導國軍將以「突擊排」形式前進布署鷹式飛彈。雖其編裝細節不得而知,但在功能上仍須完整才可具接戰能力。每個鷹式飛彈連均係由以下裝備組成:

• PAR脈衝目獲雷達一套(中/高空偵測)

• CWAR 連續波目獲雷達一套(低空偵測)

• HiPIR 高功率照明雷達2套

• FDC火力管制中心一套

• IFF 敵我識別系統一套

• 飛彈發射架6座(備射彈18枚)

• 發電機6組

• 飛彈36枚

• 裝彈車3輛

以所謂「突擊排」形式前進布署時,發射架或許可不用全員到齊,但射控系統關鍵裝備的最低基數卻不能少。就系統功能來看,至少得有PAR搜索雷達、CWAR 目獲雷達與HiPIR追踪照明雷達各一套,加上IFF敵我識別系統才行。也就是說,整個連絕大多數的系統裝備,都必須前移至蘭嶼和綠島才行。這表示軍方在此二外島已覓得位置、地形、大小等條件均符合部署此等規模防空飛彈系統所需之陣地,並完成了相關測量與基本整備。

其弦外之音為,日後必要時亦可在該處部署「足跡」(所需占地)相當之新一代長程機動飛彈系統,對共軍機艦在該海空域内活動造成困擾與不便,甚至還可能增添其平時作業上的限制(例如,必須改以較遠的路徑南北航行暨或採取額外戰術防避措施等)。

由於中共具多種可直接打擊台灣本島任何地點的手段(包括陸基戰術彈道飛彈與巡航飛彈,艦/潛射巡航飛彈,空射巡航飛彈等),根本就無需以戰機接近台灣來進行攻擊,故派「轟六」等機繞島飛行明顯是恫嚇意義遠大於實質軍事需要。當然,藉繞航接近我防空識別區,也可提供共軍刺探我防空反應,以及順道更新偵測國軍各類電子參數的機會。對中共而言,基本上幾乎可視為一本萬利的做法。

▲▼中共轟六編隊繞台,國防部首度公布我戰機伴飛監控照。(圖/國防部提供)

▲解放軍轟六編隊曾繞台演練,國防部隨後也公布我戰機伴飛監控照。(圖/國防部提供)

然而,這個挑釁動作固然可嚇唬台灣,卻同時具有(將軍事對峙)「升級性」(Escalatory)的觸化潛力。我方礙於種種考慮,目前並未將一線(射程遠比鷹式飛彈為長、性能較先進精密)的飛彈系統部署在東部外島,但那並不表示我們以後也不會那麽做。部署射程45公里的鷹式飛彈,固然戰術上對在台灣周邊南北暴走的共軍機艦可能不痛不癢,但若有朝一日那換成是射程200公里以上的防空或制海飛彈呢?

北京在文攻宣傳上自然不可能鬆口,肯定會繼續高分貝的嬉諷台灣部署老舊飛彈如何無用,螳臂當車云云。但中共不斷藉機艦長航恫嚇,很可能會導致台灣東岸暨東南外島的進一步軍事化,甚至促成其他區域勢力與台灣合作,圍堵反制共軍在東海、台海、南海範疇內進一步冒進。這究竟會對中共達成其區域戰略目標有何整體利害?繼續藉軍機繞飛威嚇台灣的淨得失是否值得?北京勢必會自行客觀評估,並決定是否有必要(或誘因)進行調整。

而這也正是我方會決定前進蘭嶼部署鷹式飛彈系統的主要用意。誠如國內知名戰略學者日前所言,政府著眼的是「對話」契機。事實上,中共之所以近月來不斷對台灣展現强硬態勢,甚至不惜以機艦繞島等軍事動作遂行恫嚇的真正目的,也不外乎迫使台北重回談判桌,並接受北京所劃定的政治條件(如一中原則)。然而,對近年長期處於劣勢的我國而言,開啓政治對話的前提,必須是雙方處於一定程度的均衡態勢。就算穩居下風,至少也得維持某種動態拉鋸,以保平起平坐的表象,否則任何談判都只不過是乞和求全,我方現階段料無可能屈就。故中共如欲趕蔡政府上桌對話,就需在適當時機讓台灣當局及社會至少感覺不是「城下之盟」。

北京深諳談判鬥爭之道,自然明白台北的盤算。諸如共軍機艦繞境、外交施壓、M503航路之爭等表看係衝突,其實都是雙方藉由過招相互「打Pass」(暗示訊息)。而愈渴望見到兩岸政治對話者,無論是居中南海廟堂之高、還是處台灣在野之遠,就愈應設法賦予、肯定台灣一定的轉圜空間與(至少短期性的)適度戰略得分。或許政府的配套作為(如反宣傳)不夠完整理想,但國防部運用老舊鷹式飛彈來凸顯不甘示弱的態勢,確不失為此看似混沌戰略微積分下的積極掙分小動作。中共當然必須戮力的對其蔑視壓抑,但我們卻應較客觀持平的觀其門道。

好文推薦

梅復興/濱海決勝灘岸殲敵 突破傳統鉗制的新作戰概念

梅復興/站穩美國安戰略一隅 愈有助我開拓兩岸關係

梅復興/解放軍來勢洶洶 別再搞「非對稱」軍備了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梅復興,台北出生,祖籍湘東,旅居美國。長期鑽研國防,嫻熟美台安全關係。曾創辦並主編《 臺海軍情》電子期刊,現為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