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汙籠罩台灣。(圖/記者謝承恩攝)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空汙問題是近年來民眾相當關心的議題,究竟台灣的空汙是從哪裡來的呢?環保署依據空氣品質模式分析結果,我國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來自境內污染源比率約60%~66%,34%~40%則自境外傳輸,其實國內的汙染為佔較多數原因。
國內空汙部分可分為工業源(如電力設施、鍋爐、鋼鐵業、石化業、水泥業、化學製品製造)、移動污染源(如交通工具)及其他污染源(如餐飲油煙、營建揚塵、露天燃燒);國外則有中國大陸霾害於冬季隨著東北季風或冷氣團南下、日本、韓國的工業污染與東南亞國家生質燃燒污染隨著大氣環流或季風傳送至台灣。
為改善空氣品質,行政院去年4月核定「空氣污染防治策略」,經相關部會與地方縣市政府的努力,空污減量已獲初步結果,又為回應民眾訴求,加速確實解決國內空氣污染的問題,同年12月14日迅速通過《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並於同月21日提出更具體、擴大的「空氣污染防制行動方案」,對空污防制訂定更積極的作為及改善目標。
《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重點如下:
1. 固定源管制:從燃料、產品等源頭管制,並以健康風險為依據,加強有害空氣污染物之排放管制;加重罰則、擴大處分對象。
2. 移動源管制:擴大列管交通工具以外之移動污染源;加嚴出廠10年以上交通工具排放標準。
▼交通運輸工具排放廢氣也是汙染源。(圖/記者李毓康攝)
3. 追繳不當利得及全民監督:違反本法義務而獲有利益者,除處以罰鍰外,也將追繳其所得利益;新增檢舉獎金及吹哨者制度並要求落實資訊公開,達到全民監督的目的。
此外,政府也根據「空氣污染防制行動方案」,積極推動減污措施,包括推動四大國營事業空污減量、移動污染源改善、減少農廢燃燒、強化源頭管理及洗掃街環境環境清理等等。
其實空氣污染來源眾多,無法靠單一污染管制措施獲得成效,面對PM2.5這種看不見的敵人,更須凝聚民眾共識,以具體行動,從工業源、交通源及逸散源等各面向著手,讓台灣的空氣品質能夠早日達到先進國家水準。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