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國造1960年就做了!淡水漁人碼頭秘密打造「武昌艇隊」

▲▼1960年曾在淡水實施「潛艦國造」。(圖/取自新北市政府)

▲1960年曾在淡水實施「潛艦國造」。(圖/取自新北市政府)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為了避免發生戰爭時,台灣遭到敵軍潛艦封鎖,「潛艦國造」一直是總統蔡英文上任後的重點政策,但事實上早在1960年就曾經實施名為「海昌計畫」的建造潛艦計畫,而地點也不在什麼偏遠的窮鄉僻壤,就在鄰近台北市的淡水漁人碼頭的「海軍第三造船廠淡水分廠」。

雖說是「潛艦國造」,但實際上一開始建造的只是最多6名乘員操作的「潛爆艇」,長57呎,高12呎2吋,主壓力艙直徑6呎5吋,水面重量45噸、潛航重量50噸,潛航最大速率6.5節,航居天數號稱30天,但艇上毫無生活裝備,根本不可能。

「潛爆艇」這種武器則要追溯到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義大利,當時的潛爆艇乘員為2名蛙人,駛近目標下方後,蛙人再安裝爆雷加以破壞,在1941年時義大利就曾以這種戰法在埃及亞歷山卓擊沉英軍的伊莉莎白女王號。

▲▼1960年曾在淡水實施「潛艦國造」。(圖/翻攝自中國海軍月刊)

▲台灣最早建造其實是潛爆艇,而非潛艦。(圖/翻攝自中國海軍月刊)

軍方命令時任駐義大利武官的汪希苓(後來捲入江南案),探詢是否有廠商能做出類似義大利的潛爆艇,有無在台灣建造的可能,當他與義大利海軍接洽後得知,這種潛爆艇在二戰時由海軍自行建造,戰後已經成為一種運動器材,有一名退役蛙人普西瑞尼,從事這種潛艇製造的生意。

汪希苓在接洽後,將潛爆艇的相關零件運到台灣,並於1960年7月抵台進行組裝作業,地點挑選在淡水漁人碼頭的「海軍第三造船廠淡水分廠」。當時的計畫是義大利原廠建造4艘,台灣自力仿造3艘,於1964年編入海軍稱為「海昌隊」,1965年開始改稱「海昌艇隊」。

▲▼1960年曾在淡水實施「潛艦國造」。(圖/翻攝自中國海軍月刊)

▲潛爆艇人員訓練畫面。(圖/翻攝自中國海軍月刊)

儘管「海昌計畫」順利造艇並成軍,但成軍之後才發現水下小艇無法長距離航行,作戰時需先以運輸艦運抵攻擊目標附近再釋放,在海軍缺乏適當的水下母艦支援的情況下,欲運用此類小艇執行特種作戰之難度明顯困難,再者,小艇所攜帶之水雷,對港灣中的花崗岩或混凝土建築  破壞力甚微,最終這7艘潛爆艇沒有任何戰績,這7艘小艇在1970年併入海軍水下爆破大隊,改稱海昌中隊,由於裝備老化等因素,最後於1973年解散。

雖然這7艘小艇的命運如此唏噓,但也並非毫無貢獻,因為「海昌計畫」的緣故,台灣日後向義大利訂購另外兩艘微型潛艇,也就是武昌計畫,成為海軍第一代潛艇部隊之海蛟艇與海龍艇。

▼ S-2 海龍號。(圖/翻攝自中國海軍月刊)

▲▼ S-2 海龍號。(圖/翻攝自中國海軍月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