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家庭常規,從細微處逐步改變。(圖/達志/示意圖,下同)
作者:王意中
摘自:寶瓶文化出版《戒掉孩子的拖延症》
●精選書摘內容
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上能夠自動自發。特別是將屬於自己責任範圍內的事情做好,而不需要大人像巡邏警察般時時提醒或嘮叨。小竹、小梅的爸媽,也對他們的女兒有相同的期待。
令他們不解的是,家裡卻老是有些狀況出現,尤其明明只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家裡兩個孩子卻總是一再拖延。
「不過是那麼簡單的小事,花個幾分鐘就能做完,為什麼連這種事也要拖?」這句話已成為媽媽每天必定多次播映的台詞。
生活上的瑣事特別容易讓媽媽動怒。雖然生氣也起不了太大作用,但不好好把心裡這口氣宣洩出來,實在太難受。
「是誰把吃剩的飯菜堆在這裡不收拾?」這回,媽媽又發飆了。左手扠腰,右手指著洗碗槽裡的剩菜剩飯與餐盤碗筷,大聲嘶吼著。
每次這類糟糕的事情發生,總是得先確認犯人是誰。媽媽的嘶吼聲劃破早晨的寂靜,小竹、小梅也被召喚到跟前來。
「小竹,是妳?還是小梅?」小梅急忙搖頭,她可不想一大早就被栽贓。要是被火爆的媽媽誤罵了,真的會壞了一天的運勢,說不定還會倒一整天的楣。
「小竹,怎麼又是妳?到底要我說多少遍!老是講不聽,妳是在養蟑螂嗎?」媽媽轉頭向慣犯小竹破口大罵。
「噁!」一聽到「蟑螂」這兩個字,小梅做出了誇大想吐的動作。小竹已板著臉,眼睛斜瞪著小梅。
「瞪什麼瞪?本來就應該是誰吃誰收拾,更何況已經放了一個晚上……」
小梅聲音愈來愈微弱,她知道小竹和媽媽一樣火爆,招惹不起。雖然即將上演一齣好戲。但小梅還是識相地遠離「觀眾席」,趕緊抽身去準備上學。
吃飽飯不收拾,只是這個家經常上演的其中一場戲碼,其他拖延「定目劇」(註:指不斷重複演出的劇碼),媽媽總會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以高分貝登場。
「是誰又……」下一場戲又開始了。
孩子拖延,心理師這麼說——訂立家庭常規
自律還在發展階段的孩子,在行為的養成上更需要受到規範,特別是由父母、老師來給予規範。因此,建議父母可以針對「該做的事、想做的事、喜歡的事」,與孩子訂立一套常規:他得先把「該做的事情」做完,才能接著去做「喜歡的事」和「想做的事」。而後者通常會是孩子的休閒娛樂。
父母當然也可以用「責任制」來管教孩子,只是在實施責任制之前,我們得先確認孩子能對自己的分內事負責,並按時完成。
以幽默管教取代責備
對待孩子,我們都可以再幽默、輕鬆一點。只要願意放下身段,許多可能發生的親子衝突都能迎刃而解。
面對孩子的拖延也是一樣,不妨以幽默的方式來對應,避免習慣性地以責罵處理。這特別適合學齡前的孩子,能使他們心甘情願地在遊戲中完成該做的事。
舉我的親身經驗為例。我曾一度為了某件事和女兒冷戰了幾個小時,後來女兒有些尷尬地來向我道歉。她本以為我會藉此說些大道理,我卻學起韓國偶像團體Super Junior跳起舞來,對她說:「妳應該唱:Sorry, Sorry, Sorry, Sorry……」這番出乎女兒意料的反應,也頓時化解了父女兩人因爭執而生的尷尬。
透過遊戲的方式與小孩互動,能讓孩子覺得好玩、有趣,也比較能在放鬆的情境下,去做他原先不想做的事。
這樣的互動模式不僅能促進親子關係,也能讓孩子較有意願聽從父母的想法與指令。
現在就換個方式,透過遊戲來和孩子互動吧!
【情境一】物品總是亂丟
要讓孩子動身完成某件事情,不妨加入些有趣的元素,讓孩子在過程中產生一種良好的情緒。
例如,我的孩子亂丟物品時,我曾告訴他:「弟弟,趕快過來,你的好朋友找不到你,坐在那邊哭了好久!」話一說完,弟弟一臉狐疑地從房間裡走出來,跟著我來到浴室前。他看到我正指著地上的髒衣服,便明白我的意思,趕緊拾起地上的衣物往後陽台去,再將待洗衣服丟進洗衣籃中。
透過這樣有趣的方式,孩子能接收到我想表達的訊息:洗完澡要將換洗衣服丟進洗衣籃裡。彼此心照不宣。更重要的是,面對孩子亂丟東西這件事,我也能在不扯嗓門、不燃起負面情緒的前提下,將問題解決。
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亂丟東西就該罵,他才會印象深刻。沒錯,當我們選擇以責罵的方式處理,的確能讓孩子「印象深刻」。但這時深刻的,不盡然是「下回別再亂丟東西」的觀念,而是父母責罵時表現出來的負面情緒。
★本文經寶瓶文化授權,摘自《戒掉孩子的拖延症》
★「為什麼還不去洗澡?都幾點了?」「快去寫功課啊,你要寫到半夜嗎?」你不斷催促,孩子卻仍一再拖延,甚至影響你們的親子關係……。其實,孩子的拖延,是來自他內在的恐懼、焦慮與追求完美……,只有了解孩子拖延的原因,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您有滿腹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出來嗎?《ETtoday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灌溉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更多孕兒、婆媳、婚姻相關話題(報喜文、集氣文、抱怨文等),歡迎加入「歐膩的育兒媽媽經~姐就是要碎碎唸」臉書社團一起交流討論,也歡迎大家秀出任何寶寶照、懷孕照、個人美照跟臉友分享。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