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吵架。(示意圖/CFP,非本文當事人)
文/黃之盈
「沒關係,反正我就是沒人愛。」──情緒勒索型
在華人文化的生活裡,我們往往被教育:不要跟別人辯駁,要忍讓,要犧牲……而這些特質更助長情緒勒索的發生。
「老婆,我今天可能會忙到很晚,先跟你說一聲了。」
「是啊……你的唱片事業最重要,儘管去大紅大紫啊,反正家庭不重要嘛。」太太一臉不滿地說。
「我這樣拚命,難道不是為了這個家嗎?」
「沒關係,反正我就是沒人愛,我條件這麼好,也不是非你不可……」
他實在受不了太太。有時候,他會賭氣地跟太太說:「不然你去嫁給你說的那個人啊!」
結果太太瞬間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個不停,他只好不斷的好言哄著。
雖然老是安撫著太太讓他不免有些抱怨,但他卻也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真能幹」,「居然可以把這麼難搞的人,應付得這麼好」,以及「太太這種人就是只有我才能處理得來」,甚至他還享受著一種「太太永遠猜不透他在想什麼」的樂趣。
常覺得自己不夠好的男孩
其實,這種感覺他並不陌生。
他的爸媽常對他說:
「你對爸爸講話怎麼這樣?」
「我們家常被瞧不起,你都沒想過我們為你承受多少,你真不知感恩。」
「你身為晚輩,就不應該……」
「反正你長大了嘛,有自己的意見,你想的都對。」
「你不按照我的意思去做,就是不孝。」
「養你這麼大,有什麼用?」
「你看人家隔壁老梁,兒女多孝順,不但跟進跟出,過年紅包也好大一包。」
「我做這麼多就是為你好,不然你走啊,丟下老父老母,走啊……」
他很不喜歡這樣,父母的每一句話,一方面把他貶低地一無是處,一方面卻又挑動著他怕做不好的罪惡感。
於是,他常感到自己不夠好,覺得是自己的錯,才會被嫌棄。但因為說話的人是父母,他也不能說什麼,因為說了就好像自己是一個很愛計較、很不像男人的人,而且更可能又會被挑剔、被瞧不起。
我們在原生家庭受的傷
在華人文化的生活裡,我們往往被教育:不要跟別人辯駁,要忍讓,要犧牲……而這些特質更助長情緒勒索的發生。
▲父母親的期望反而成為孩子們的壓力。(圖/視覺中國)
讓人難以逃脫的情緒勒索
什麼是情緒勒索?對情緒勒索者來說,因為他們對於自己成長經驗或生活中的沮喪、無力,沒有能力面對與處理,於是,他們常用卸責的方式,製造事端,制住被勒索者。
他們不在乎消耗他人,也不珍惜別人為他妥協和犧牲,甚至認為對方是應該的、欠他的。如果對方不從,他們就羞辱對方,甚至聲淚俱下,袒露弱處,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一位提出「情緒勒索」一詞的學者是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她以FOG(迷霧)一詞來表示以下的三種狀態──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罪惡感(Guilt)。被勒索者常莫名其妙的被索求要付出,他們感到無助,但卻也不曉得該怎麼逃脫。
他們害怕傷害對方的情感,或者讓對方難過,但從沒想過對方加諸在他們身上的是一種慢性的毒物。最糟的是,當你提出抗議和反彈時,還會被說:
「是你自己要這樣做的,又沒人逼你!」
「唉呀,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你就多擔待一點啊!」
「你以前都可以接受,為什麼現在不行?」
這些話,往往讓被勒索者更難以求助。
什麼樣的人特別容易被情緒勒索?通常有以下五種人:
一、自卑的人:自卑的人,也是渴望被對方認同的人。只要對方一對你不滿,你就會放下自己的事,全心全力讓對方開心。
二、負責任的人:這種人常認為凡事都與自己有關,只要對方說是你的錯,或你也有責任,你就會將責任扛過來,但其實那根本與你無關。
三、貶抑自己的人:這種人常因為別人的輕蔑或鄙視而痛苦,所以只要感受到一絲絲被貶抑,他們就覺得自己很差,並且認為「是我沒用、是我不夠好」。
四、壓抑的人:這種人不喜歡吵架,他們凡事忍讓,也認為自己不應該大動肝火,所以寧可以對方為主,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最後相安無事。他們用妥協的方式讓對方高興,但殊不知勒索者並不會因此善罷甘休,他們會愈發予取予求。
五、過度同情他人的人:這種人有氾濫的同情心,認為人溺己溺,所以讓對方一下又何妨,但這一讓步,可能從此就很難脫身。
●作者黃之盈,專業諮商心理師,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目前為台北市立明德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同時是《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創意玩生涯」專欄作家;自由時報「戀愛蹺蹺板」關係療癒專欄作家;Mamibuy駐站專家。曾是姊妹淘心話──女人心事專欄作家。本文摘自《看不見的傷,更痛──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痛,把自己愛回來》一書,本公司獲得寶瓶文化授權刊登。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