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孔廟櫺星門遺構現階段開放參觀。(圖/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南孔廟大成門前一棵百歲榕樹5年前因病枯而倒塌,被樹幹包覆的磚造結構物意外露出,之後確認出土文物是清代櫺星門遺構。為了讓民眾一睹櫺星門百年風采,日前大年初一開放參觀,來孔廟散步的同時,還能看見富有文史教育意義的遺構。
榕樹2013年倒塌後,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去年開始調查疑似櫺星門的遺構,經過各界學者實際會勘與比對歷史文獻後,發現出土文物確實為清代的櫺星門遺構,「櫺星門」是孔廟建築群中軸線上的第一進門,相關的意涵有許多不同的解讀。
有一說是指皇帝祭天時的祭祀對象,象徵孔子尊崇的地位,祭孔如同祭天般崇敬;另一說則為文星,以此表揚孔子的才學及教化精神;或認為櫺星是天上主導文運與功名的星宿。
▲櫺星門展示西側。
至於原本被榕樹包覆的地表殘牆,經研判後為櫺星門本體的其中一部份,殘留牆體南北兩側磚砌規整,北側的原土硃灰作粉刷層還存在,牆體中間則以碎磚塊填塞,這是典型、傳統的厚牆構築方式。而櫺星門所用的基礎材料,其實是石材與磚材的混雜,其中石材上方仍存雕刻的雲朵等圖案,推測可能是取材自上一代櫺星門的石材來當成牆體基礎。
起初,遺構預定要等調查完成後做回填,不過考量遺構出土的意義重大,極富文史教育意涵及價值,學者也建議保留展示,讓遊客能一睹百年櫺星門遺構的樣貌。因此,規劃出簡易又安全的展示方案,並針對邊界的界牆進行加固,避免崩塌,還舖設了參觀平台、架設竹圍籬與解說牌,讓民眾近距離觀賞櫺星門遺構。
▲遺構的東側。
文資處表示,展示遺構有助於一般人瞭解櫺星門背後的歷史,現場設有3面解說牌,分成「調查緣起」、「調查發現」、「櫺星門變遷」為主題。雖然為了避免崩塌,界牆有加固,但仍保留一段讓民眾瞭解地層堆疊狀況。
考量到遺構外露展示會直接受到颱風、大雨等天候條件侵襲,未來還會進一步評估相關的保護措施,也有可能展示一段時間後回填。至於會開放到什麼時候?文資處回應,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時程,會再看櫺星門的狀況來決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