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鮮不用怕高膽固醇 營養師:勿嚐蝦頭、蟹膏和卵黃

▲▼  南韓魚市場,魚,魚市。(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喜歡吃海鮮的民眾,勿吃蝦頭、蟹膏和卵黃,較能避免膽固醇。(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喜歡大啖海鮮又怕吃了過多膽固醇的話,新營養食代營養師陳宜娟建議,可以不吃蝦頭、蟹膏和卵黃,就不用太擔心會攝取過多的膽固醇,而且其中又以鯖魚的膽固醇含量不是很高。

其實,膽固醇主要都集中在動物的內臟類,海鮮也是如此,而植物性食物中的核果類、種子類及植物油也含有些膽固醇。

新營養食代營養師陳宜娟表示,海鮮裡所含的PUFA(多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葉酸和牛磺酸等成分,皆有助於降低血膽固醇。

PUFA中的EPA則可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MUFA則可降低血中LDL(低密度脂蛋白)。

研究發現每日增加葉酸攝取量可降低體內的同半胱胺酸,亦能降低冠心病、血管動脈硬化的罹患率,而牛磺酸則有降低膽固醇功效。

陳宜娟說,一般常聽到的降低血中膽固醇,便是希望降低其中的LDL(低密度脂蛋白)和TG(三酸甘油酯),而LDL下降,則可延緩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和降低罹患率、死亡率。

常見的蝦類、淡菜類(綠殼菜蛤干)、小干貝和牡蠣干都含有豐富的葉酸、油酸(單元不飽和酸)和EPA、DHA(ω-3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最值得推薦的是鯖魚,不僅含有上述豐富成分,其膽固醇含量也甚低。

而海鮮中膽固醇含量較高的有各類的魚卵、小魚干、蝦類(尤其加工的櫻花蝦)、螃蟹、烏賊、章魚、螺、小卷干和鹹小卷。

海產的蝦蟹雖然膽固醇量比一般的肉類高,但可以用「升膽固醇指數」(Cholesterol Saturated-Fat Index, 簡稱CSI值)來看看食物對身體膽固醇的影響程度。

當CSI值愈高,代表對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程度也愈高,雖然海產類的膽固醇高但飽和脂肪量低,故CSI值較低,對心血管的硬化威脅反而較肉類來的低,因此主要仍建議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

目前美國最新飲食指南則是「取消」每日攝取膽固醇上限300毫克的建議。

近年國際研究證實,人體的血中膽固醇將近約七成是自行生成,而飲食攝取來只占少許部分,推翻了好幾年對於攝取高膽固醇影響血脂而限定每日攝取量的觀念。

若本身血中膽固醇偏高,最有可能的是家族遺傳,再者是代謝膽固醇能力較差。

海鮮與一般的家畜、家禽肉類相比,熱量和脂肪都來的較低,但海鮮的蛋白質及各種胺基酸含量甚豐富,不管是蝦類、貝類、蟹類還是魚類等海鮮,皆富含鈉、鉀、鈣、鎂、鐵、磷、鋅等礦物質。

若是需要控制熱量時,在相同熱量之下選擇海鮮,會比一般肉類能攝取到較多蛋白質。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直銷熱門新聞

德英創辦人郭國華堅持17年繼續走

東購女神玉雙凍齡美肌秘密武器

海鮮並非都高膽固醇 適當攝取有益健康

直銷業營養師黃萱甯 樂在分享

東森消費聯盟進軍直播平台!

東森聯手臺大發表活泉研究成果

與妻同行!李楚庠加入東森直消電商

王令僑走出低谷扎根東森直消電商

迎接挑戰:直銷法律國際研討會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