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與本文當事人無關。(圖/視覺中國CFP)
記者周亭瑋/採訪報導
其實許多大陸籍配偶不僅非買賣式婚姻,更擁有高學歷與知識水準,她們跟隨丈夫飄洋過海,成為台灣媳婦,有的很幸運,在家人的帶領下,很快地適應這裡的生活;有人則想繼續在職場發光發熱,卻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但同樣的是,她們在打滾摸索中,找出了自己的定位與價值。
來自南京的Dora是獨生女,從小被父母捧在手心上疼,在認識丈夫以前,她待過電視台、做過兒童電視主持人、及配音;但到台灣後,卻無法繼續在熟悉的領域發揮所長。
2003年,Dora剛來時根本沒辦法工作,雖然沒有經濟上的壓力,但她不願就這樣閒在家裡,於是到某家電視台報名配音班,不過由於口音問題,她經常被噹、被嘲笑,顯得格格不入,甚至還有學姊冷嘲熱諷道,「又來一個搶飯碗的。」
Dora表示,工作上的受限很多,就算拿到身分證,想找到體面,薪水待遇、職位又不錯的,基本上不可能,「大部分人事看到我們身分證上的數字,連面試的機會都不肯給」,而其他一些大陸籍配偶,也只能用老公或公婆名義開小餐館。
▲Dora之前在陶博館擔任志工。(圖/Dora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其實,夫妻倆曾考慮過待大陸,但因丈夫已在工研院任職多年,非常穩定,在經歷內心一段掙扎後,Dora決定離開有家人、朋友的舒適圈,來到這陌生的地方從零開始。
而Dora之所以會認識遠在台灣的丈夫,譜出兩岸之戀,那又是另一段有趣的故事了!當時他們電視台有個行腳節目,其中一部分要來台灣取景,做關於潛水的題材,於是在這機緣下,她結識玩攝影多年,架設潛水網站的先生,而後陷入熱戀。
Dora苦笑道,其實,當初是在沒有得到完全祝福的情況下,和丈夫步入禮堂,幸好老公後來慢慢修補關係,才改變她父母的看法。在台第3年,Dora有了孩子,所以便順勢在家帶小孩,對於工作也就沒那麼執著了。
她感嘆,「剛到台灣的幾年,生活圈很小,沒什麼朋友,也沒什麼機會找到符合學歷、專業的工作,加上在家帶孩子,更難拓展人際」,尤其父母又不在身邊,讓她偶爾會冒出心酸的感覺,一直到2008年政策放寬,她取得長期居留證後,爸媽才能到台灣。
▲她在女兒的學校結識一群故事媽媽,大家一同出遊。(圖/Dora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雖然無法像以往在職場上嶄露頭角,但Dora的生活依舊精采、充實,孩子4、5歲時,他們一家從中和搬到鶯歌,本身對文化、藝術很有興趣的她,經常到陶藝博物館參觀,後來甚至面試當導覽志工。
她在陶博館擔任志工的4、5年裡,結識許多陶藝家,算是開始有了社交;後來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她更加入志工媽媽行列,認識一群「故事媽媽」,交友圈也越來越廣。
在後面的日子裡,因為她的經歷,Dora陸續接到邀請,開始一些需要兩邊飛與熟悉兩岸的工作,但讓她無奈的是,一直拿不到相應的薪水。於是去年9月,Dora停止兩岸來回跑的奔波生活,選擇待在台灣進修,學習茶道相關課程。
▲Dora最近在學習茶道。(圖/Dora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而來自湖北武漢的Joy也是個女強人,1994年結婚的她隨丈夫來台,現從事有關兩岸文化交流的工作,一席幹練著裝的她,言談中透露著自信、與對事業的雄心。
來台灣前幾個年頭,Joy在家帶剛出生的女兒,等孩子比較大,她也取得身分證後,才開始外出從事服務業,雖然一開始多少會有一些質疑,但她用努力證明,拿到第一名的銷售成績;後來她毅然決然辭職,也因為一些緣故回到大陸,從事業務相關工作。
在和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Joy赫然發現,客戶最常問、最感興趣的,不是業務上的事情,反而是台灣哪裡好玩、什麼東西好吃,這也成為日後她選擇兩岸交流工作的催化劑。
▲饒河街夜市超多美食,是著名的觀光夜市,是外地旅客必朝聖的景點之一。(圖/記者黃克翔攝)
之前在板橋和公婆同住的Joy,提起夫家人也是充滿感謝,她說,「他們(公婆)和大哥、大嫂,還有其他親戚朋友都對我非常好,所以才能很快適應台灣生活」,Joy清楚記得,婆婆第一次帶她到菜市場時,還很驕傲地向熟識的攤商們介紹,「我媳婦有水某?」
對於一些不公平或不友善的對待,Joy則表示,「我覺得那不是歧視,只是因為不了解」,就像之前夫家的阿姨曾問過她,家裡有多少田地,雖然當下尷尬,但出生在都市的Joy立刻機智回,「那可能要問我的祖先了。」
Joy認為,只有多交流,才有深入了解的機會,進而相處融洽甚至相知;這幾年工作下來,她更珍惜這份機緣與新住民的角色,期望自己善用這樣的人生和工作經歷,搭建交流的橋樑,「為建設、和諧的家園出力。」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取自免費圖庫stocksnap)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