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孩子英文學不好 其實是因為「中文」沒跟上

▲▼親子教育,小學生上課(圖/記者姜國輝攝)
▲想要孩子英文學得順暢,需要中文英文同時兼顧。(圖為資料照,與本文無關/記者姜國輝攝)

作者:錢兒媽(白雁飛)
摘自:如何出版社《慢養:用等待和陪伴,教出開朗從容的孩子》

●精選書摘

一次,我和兒子的英語老師交流。她告訴我,錢兒英文進步很快,主要原因是他的中文很好。這讓我非常意外。

我年少時,外婆是常年駐外的記者,她總跟我叨唸說,「要好好把文學底子打好,不然以後英文學不好,你看所有翻譯大師,中文造詣都非常深厚。」我那時只當她的意思是,從事翻譯工作要做到「信達雅」的高標準,才會需要這樣的中文底子,沒想到這次從一個外國老師口中聽到同樣的論調,我很好奇地追問原因。

老師認真跟我說,「我發現家長都特別在意孩子的英文學習,對英文的投入非常捨得,這是好事。但很多孩子起初上手還滿快的,但不久就感到吃力,進度停滯不前。並不是孩子不努力,跟天賦也沒關係,主要就是孩子的中文跟不上,被理解力絆住了。」

我說,「這倒是很新鮮的說法,為什麼呢?」

老師說,「很多東西不單純是一個物質的對應,比如蘋果叫apple,若孩子不知道,你拿個蘋果給他看,她馬上就明白了。當牽涉到一些抽象詞語,比如人類情感,或者意識領域的時候,如果孩子中文詞彙量豐富,理解事物的能力強,見識較廣泛,語言表現力強、豐富度高,就比較能幫助他理解英文,孩子會很自然地感受和理解到英文詞彙的變化所帶來的意義變化,進而感受到學習外語的樂趣。換言之,學習語言的本質不該專注於背更多單字、練多麼純正的發音、學多複雜的語法句型,而是如何恰到好處地溝通交流,使溝通效率最大化。這就需要用詞恰當有分寸。同時,非常關鍵的是,在他們這個年齡,強勢母語早已建立,若連強勢母語都還無法體會和理解的抽象化東西,想直接用英文來講解,難度和效果都堪憂。」

我追問,「可是這其實跟中文水準不完全相關,主要還是得看孩子閱讀量多少吧?」

老師解釋,「實際上,很多孩子對生活中適齡的基本常識都知之甚少。什麼年齡該瞭解什麼,家長心裡應該有盤算的。比如,如果一個八歲的孩子不認識小貓小狗,家長不會認為有問題嗎?當然,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很多家長其實完全沒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常會遇到孩子的英文學習水準大大超過他們母語儲備的認知水準。家長太心急,總想讓孩子學得又快又深,把大量精力都放在英文學習上。實際上,對於強勢母語已經建立的孩子,除非有非常好的英文環境,否則,中文能力還是得跟上

「有個四歲的小女孩,她媽媽課後找我輔導,並問我,『下個月她能把這一千個單字都學會嗎?暑假前能把這本教材都學完嗎?』說實話,那個孩子英文基礎還不錯,但她媽媽拿了一本適合小學高年級甚至中學程度的教材,裡面很多單字都超出孩子的中文認知,比如:尷尬、宗教、精神領袖等。若只用英文跟孩子解釋,其實滿費勁的。」

老師最後跟我說,「丟棄母語的孩子,我覺得不會很優秀。不過,相較於既沒丟棄又沒學好母語的那些人,能夠丟棄的人,倒也算幸運。」

很多人提倡要忘掉母語,用全英文思維讓孩子學英語,但對於大多數在純中文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來說,實非易事。即便真的做到了,進階路上也會覺得吃力。所以,想要孩子英文學得順暢,需要中文英文同時兼顧

▲▼如何出版社授權,摘自《慢養:用等待和陪伴,教出開朗從容的孩子》

★本文經如何出版社授權,摘自《慢養:用等待和陪伴,教出開朗從容的孩子

★本書破除父母的焦慮與教養困境:家庭氛圍:讓孩子知道「我懲罰你,跟我愛你沒關係」;習慣養成:讓孩子得到「教育」,而不要得到「教訓」;親子溝通:大膽讓孩子嘗試錯誤,抵得上一萬句「苦口婆心」;陪伴玩耍:從旁觀到入戲,真正投入一次,收穫超過預期;學習態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有目標,但沒有目的,讓孩子努力就好;英語啟蒙:孩子英文學不好,其實是因為中文沒跟上!父母的參與事半功倍;手足關係:如此相愛的「你們」,是父母最大的滿足;父母自我成長:每個孩子都在複製父母的行為,但別用自己的感受替代孩子的感受;興趣激發與藝術培養:看到孩子畫中自由的想像力和內心的聲音,保護孩子天性中的自由之光。

您有滿腹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出來嗎?《ETtoday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灌溉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更多孕兒、婆媳、婚姻相關話題(報喜文、集氣文、抱怨文等),歡迎加入「歐膩的育兒媽媽經~姐就是要碎碎唸」臉書社團一起交流討論,也歡迎大家秀出任何寶寶照、懷孕照、個人美照跟臉友分享。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