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自曝長期種族歧視 分析:為4月特刊鋪路

▲阿富汗少女的照片是國家地理雜誌的代表性照片之一。(圖/達志影像)

▲阿富汗少女的照片是《國家地理》的代表性照片之一。(圖/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全球知名雜誌《國家地理》13日坦承,自家刊物過去存在大量偏頗的內容,尤其以「種族歧視」的情節特別嚴重。針對這家創立於1888年的老字號品牌自曝家醜的舉動,有分析認為,疑似是替4月即將出版的「紀念美國金恩博士逝世50週年」特刊鋪路,屆時雜誌將會刊登涉及種族問題的綜合性報導。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3日報導,《國家地理》邀請到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非洲歷史學家,審查過去的存檔發現,雜誌長期忽略居住在美國的有色人種,並且普遍將他們描述成體力勞動者,甚至沿用報導風格直到70年代,描述異域風情方面,經常也將相對落後地區的居民刻劃成不穿衣服的野蠻人。針對種族歧視的爭議,總編輯戈德堡(Susan Goldberg)也發表公開信坦承,「我們確實有過不光彩的歷史,為了擺脫過去變得更好,必須面對這些負面的事實。」

戈德堡表示,過去某些案例使人感到沮喪,例如1916年某期雜誌刊登一張澳洲土著的照片,當時照片註釋寫著「南澳的黑色土人:人類當中智商最低的野蠻人」1941年的某期內容,作者還稱呼加州的非裔採棉工人為「小黑崽子」,除了使用歧視性用語,雜誌的某些圖文報導還刻意營造出優越主義的姿態,製造種族之間的對立,內在邏輯就是凸顯「我們的文化先進,你們尚未開化。」

▼《國家地理》坦承過去多數報導,使用種族主義的觀點描繪世界。(圖/翻攝自國家地理官網)

▲▼《國家地理》坦承種族歧視。(圖/翻攝自國家地理官網)

不過也有分析指稱,《國家地理》的自宮行為,儼然就是替4月份即將出版的特刊鋪路,因為今年4月4日是為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逝世50週年紀念日,雜誌將在4月發行與種族問題有關的綜合性報導,「刮別人的鬍子先把自己的刮乾淨。」此外也有分析認為,總編輯戈德堡是名猶太人,過去她曾表示自己遭遇過歧視,對於此類問題能夠感同身受,深度自省的舉措也合乎情理。

《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是為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誌,在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成立後的9個月開始發行第一期,距今已有130年歷史,封面上的亮黃框及月桂紋圖樣是為象徵,也是國家地理的註冊商標。截至2015年已經發行將近40種文字版本,月發行量約為650萬冊,全球讀者更是高達3000萬人。雜誌對於美國深遠,更被媒體喻為「美國人解讀世界的窗口」,不過也有批評指稱,雜誌對於第三世界的文化長期不當詮釋,並非真實世界的樣貌。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