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與多元是新媒體發展的兩難。內容產製的媒體淪為代工,分食已被Google、facebook吃剩的殘羹。(圖/Pixabay)
【社長的新媒體聊天室】
看著西方或大陸一些網路應用快速且巨大的發展,回首看內容產製的媒體淪為代工,分食已被Google、facebook吃剩的殘羹,我們努力的創造更優質、更多的內容,卻沒有辦法改變這個宿命。我們的政府能不能像歐盟重罰Google 24億歐元一樣,要求對內容提供者付費,為台灣這麼多內容產製的媒體謀求合理的生存環境?
最近跟新媒體同業吃飯聊天,總是充斥著嘆氣的聲音,都說,「好累啊」「做內容愈來愈辛苦」「早知道去唸資訊做平台」……。DMA(臺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的估計,台灣一年數位廣告量310億元,用三分法來分派,Google拿三分之一,facebook拿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再給台灣的所有網站分。其中高流量、高DAU的網站或App當然分多一點,愈小的份額就愈少,愈小就愈要靠理想來支撐。
今天(3/15)有兩則消息:《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宣布併購運動新聞平台《運動視界》;還有台灣《壹週刊》4月將發行最後一期後停售紙本,它又在媒體發展上刻了一個刀痕。傳統媒體掰掰,而專注特定領域的數位媒體也朝多元發展。
專注與多元,一直是媒體發展的兩種面向。我們看到很多專注特定領域的成功案例,像《運動視界》不就是一個好例子,做的不一定是眼前的獲利,而是未來的價值,而這個價值會因為被整合及互補發揮出來。
發展多元內容,當然就得投入更多的資源,而員工就得具備更多元的能力,產出多元的價值,並且要應付多元的廣告客戶需求。或者,就得在多元的需求下有各個領域的人才,然後各個領域專注的投入,共建多元的內容網站,創造多元的收入。
但我們偏偏碰到一個問題:專注特定領域的網站,往往因為流量不足以滿足必需要的KPI而難有持續的客戶支持;多元經營的網站又難在特定領域上發揮專注的能力,以滿足特定客戶的KPI需求。同樣的,我們寄望不依賴Google、facebook要發展自有的流量時,專注特定領域的內容難以支撐一個具有商業價值DAU的APP,而多元內容的APP卻又難與平台型的APP競爭。當你把內容給了平台,你對平台導流回到你的網站又有多少及多久的期待?
偏偏,專注的內容又是平台的最愛,因為你能為Google、facebook,以至於像大陸的WeChat、今日頭條等帶來更好的效益,當然還有Line。
去年忘記何時讀到一篇文章,我摘了一句話在筆記本,「記住,警惕任何一個和你說去中心的人,因為他十之八九都是自己想當新中心。」內容產製者總是為了內容的擴散及變現尋求短暫的曝光,但是又何奈?你有多少能力去跟這大趨勢拚鬥?
放眼西方及大陸各大網路品牌,他們不斷透過研發、購併,強化中心的地位。相對的,內容網站有多少能力抵抗這個以科技為核心的競爭?目前看來,顯然是很難期待的。而歷史上,也似乎沒有發生過。就像大家都想發展DMP精準廣告,但你的流量、技術就是不如Google、facebook。
前幾天一位媒體同業在自己的fb貼了一段文,「每個媒體組織都應是科技公司!如果不是,就準備去吃XXX」。XXX是什麼?不知道,但心裡真的是XXX!
好文推薦
●蔡慶輝,ETtoday新聞雲共同創辦人,現任社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