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還有插柳、踏青 「鞦韆節」這5大習俗你聽過幾個?

▲▼拜拜,祭祀,中元節,清明節,掃墓,靈骨塔,骨灰,台北市軍人公墓,南港公墓,第二公墓(圖/記者張一中攝)

▲清明節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掃墓。(圖/資料照/記者張一中攝)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清明節5天連假開始,許多人除了外出踏青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全家人要返鄉祭祖,還有記得是潤餅,不過這從小聽到大的清明節究竟有怎樣的傳統習俗,以下幫大家複習一下:

1.返鄉掃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清明的返鄉掃墓可以分為2種儀式,一是「掛紙」,指的是將祖先墳墓上的野草以鐮刀等方式整理乾淨後,再用磚塊或是小石頭把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墓是有後嗣,並不是無主孤墳;另一種則是「培墓」 ,則是修墓和祭拜,古代人認為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運勢有很大關係,因此相當重視掃墓,如果發現墳上字跡不清楚,會在以銀硃重新描寫。

2.踏青

清明時節進入春天,又沒有夏天的酷熱難耐,因此是適合出遊的好時光,在古代婦女會穿上新鞋(踏青鞋)出外郊遊,因此稱作踏青,加上古代女子不能隨意出遊,剛好能藉此機會到郊外走走。

3.盪鞦韆

《天寶遺事》中曾提到,「宮中至寒食節,競設鞦韆為樂,帝(指唐代玄宗)常呼為半仙之戲。」 最初秋千叫作千秋,相傳是春秋時期齊桓公北征山戎時帶入中原,到了漢武帝,則因為千秋有指人死後仍永垂不朽之意,因此改為秋千,也由於古代在清明時節常有人玩,又被稱作鞦韆節。

4.鬥雞

據傳古代在清明盛行鬥雞遊戲,一直到夏至為止,都有許多人參與,最早鬥雞的記載出現在《左傳》,到了唐代風氣更盛,連唐玄宗都喜歡鬥雞。

5.插柳

插柳的說法有許多,一說是要紀念教民稼穑的神農氏;一說則是清明節有許多鬼魂出沒,又受到佛教影響,認為柳條有避邪作用,因此人們會插柳戴柳;另一說法則是紀念介子推,介之推當時燒死在柳樹下,讓晋文公痛心不已,隔年祭拜時發現柳樹死而復活,晋文公折了幾枝柳頭戴在頭上以表懷念,群臣及後人紛紛效仿流傳。

關於清明的習俗和說法其實還有很多,很多也許都已經不可考,或是已經是民間流傳的說法,但無論如何,都是在提醒現代人慎終追遠的精神,現代人忙碌也能趁掃墓之時家族團聚,節日背後的這些意義,不妨可以花時間多了解一下。

▼警方每年都會因應清明節掃墓活動,進行交通疏導計畫,並加強壅塞時段管制。(圖/警方提供)

▲107年度清明節掃墓活動於4月4日開始,麻豆分局配合轄內各地區區公所及納骨堂,已規劃清明節連續假期交通疏導計畫,加強壅塞時段交通疏導。(圖/警方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