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自21歲起就受病痛折磨,直到76歲這一年走完自己的時間簡史。(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黃巧雯/綜合報導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2018年3月14日去世,享年76歲,這一天剛好也是愛因斯坦139歲冥誕。
終其一生,霍金致力於黑洞和引力研究,他的才智、勇氣和幽默感激勵全世界,他的《時間簡史》更成功將艱深的「科學」轉化為「科學傳播」,書中精美插圖和簡約文字引起不少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他的理念誠如他在2017年11月一篇發給千禧年世代的微博一般:「我希望,當你們追求科學以及其他創意時,如此的好奇心和自信可以延續下去。」
只是在霍金過世後,某些質疑的聲音也開始流傳。有人認為,世人對霍金的推崇言過其實,甚至有人認為,霍金的科學成就並不高,是因為他的疾病才讓他如此有名。實情真是如此嗎?
▼你怎麼看霍金這個人?(資料照/鏡周刊提供)
霍金的科學成就主要有兩件:「奇點定理」、「霍金輻射」,都是建構於「黑洞」之上,這在他的傳記電影《愛的萬物論》裡皆有提及。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宇宙中有一種特殊的時空區域,質量極大、引力極強,足以吞噬萬物,連光都無法透出,因此人們便稱它為「黑洞」。
霍金提出,黑洞裡一定有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奇點」,就連宇宙也是從奇點開始,才逐步擴張成目前的宇宙;宇宙大爆炸的初始奇點是時間開始之處,而黑洞內部的奇點,則是時間終結之處。和物理學家潘洛斯共同證明「奇點定理」那一年,霍金年僅28,這項定理也影響後世整個宇宙觀。
1974年,霍金又發現這個可以吞噬一切的黑洞,其實也在不斷向外發散輻射粒子,像蒸發一樣損失能量,直到消失殆盡。他運用漂亮的數學公式,結合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使世人信服「霍金輻射」,也引發科學家運用各種方法對黑洞的量子熱力學進行大量研究。
▼《愛的萬物論》內容著重在霍金的早期生活,他和第一任太太25年的愛情相當感人。(圖/達志影像)
至於世人對霍金是否過譽?這觀點也曾在知乎上爭論不休,網友的討論串也相當精彩。有網友認為,若霍金生在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年代,他很可能會出現在1927年的索爾維會議,和愛因斯坦、居禮夫人等偉人一同合照。
也有網友說,不能因為霍金沒有拿到諾貝爾獎就懷疑他的成就,因為諾貝爾獎更重視實證和應用,相對也忽略理論的推定和計算。但後者才是物理學最重要的根基,「如果幾百年前就有諾貝爾獎,牛頓生前也不能憑藉萬有引力獲獎。」
另外還有人說道,相比於過去實踐「開創」的愛因斯坦,霍金做更多的是「挖掘」, 也許霍金的學術成就不如愛因斯坦,但對科學普及的貢獻卻是遠遠超過愛因斯坦,「正是那些作品,為世界的未來培養了一批物理學家。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霍金對科學普及的貢獻極大。(圖/路透社)
霍金的幽默感和親和力,讓科學有趣得無法不去探索,更將科學普及到世俗大眾心中。最近幾年,霍金經常表達不建議人類探索外星世界的想法,關鍵在於,一旦我們向宇宙其他更高級的文明暴露了地球的座標,恐怕會給地球帶來無法預測的後果。
這觀點也在中國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三體》一書中闡釋的淋漓盡致,按書中情節,宇宙就像一座黑暗森林,比人類更高等的文明猶如帶槍的獵人,萬一獵人發現叢林中還有其他資源,那麼也將開槍掠奪,並消滅持有者。這本書不僅是許多科幻迷心中的聖經,還被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納入此生必看的書單。
劉慈欣也曾為霍金的歷史定位發表過想法,「從20世紀初就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直到現在物理學都沒有天翻地覆的突破」,包括霍金,所有科學家都沒辦法達到與愛因斯坦相提並論的地步,「我不是貶低霍金,而是整個時代的學術如此,憑什麼要求霍金要到達那個高度?」
劉慈欣認為,霍金給人類最大的啟示是:世上曾有一個人,只有眼皮能動,思想卻遨遊太空;很多人身強力壯,思想卻一輩子都癱在輪椅上。
▼霍金逝世後,以後《宅男行不行》的謝耳朵還能找誰聊天?(圖/劇照)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