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監禁造成的人格扭曲及社會生活能力的退化,將成為獨居的收容人未來再一次傷害社會,並回到監獄的宿命。(圖/視覺中國CFP)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營造出一個高度社交的社會,但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中,有一個角落,人是孤獨的,過著完全沒有意義的人際互動的生活,一天24小時,有超過23個小時都被迫窩在一個小房間裡。別誤會,我不是在指監獄,而是監獄中的監獄。
多年前我在監獄服刑時,曾在某個單位擔任文書雜役,那裡就住著這樣一個人,聽人說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了幾年,遽聞監方認為以他個人的身分及條件,下到工場群居作業,會造成戒護上的困擾,於是安排讓他一個人獨居。
他的小囚室門口裝了一台監視器,隨時都被監看著,避免有人接近他的窗口,縱使是在那個單位工作的雜役,若無業務上的需要,也被禁止靠近。只有每天下午3點左右,他有30分鐘的放封時間,可以在長長的走廊上跑跑步,跟往來經過的人打打招呼,偶而還可以停下腳步聊聊天。
我很難想像,他這幾年下來,日子是怎麼過的,但他就這麼在活著,直到離開這個他曾經叱吒風雲的世界。
獨居監禁對人的傷害是驚人的,孤立的生活使得收容人與外界失去聯繫,帶給人巨大的精神折磨,會損傷腦部,讓人更不容易控制情緒,進入憂鬱的狀態,甚至出現暴力行為。以我的觀察,監獄的長官們都知道這個問題的存在,於是,單位主管會在單獨監禁的處遇決定下,對他做出一些緩和獨居監禁傷害的做法,例如在白天開封的時間,挑選恰當的收容人到他的房間內陪他聊天,直到收封時再把人帶走;他放封的時候,有意無意會將時間拉長一點,對於他在廊上與人聊天,也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管理態度。但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在人際互動上的退卻。
在台灣的監獄中,有一些人被決定採用獨居監禁處遇是存在的事實,但他們有沒有我當年碰到的他那麼幸運,有單位主官願意用最和緩的方式來執行獨居監禁的處遇?如果沒有,我真的不知道這些人未來該如何回歸社會?
監禁的目的本就是希望收容人能悔改向上,在監獄裡經過教化後能成功的回歸社會,成為大家的好鄰居,然而,正常處遇的群居收容人都未必能達到執行刑罰的效果,那長時間獨居的收容人,就更不用期待了。他們因為獨居監禁所造成的人格扭曲及社會生活能力的退化,將成為他們未來再一次傷害社會,並回到監獄的宿命。
獨居監禁的問題不只發生在台灣,根據台灣監所改革聯盟翻譯自美國《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中所述,在美國聯邦及州的大型監獄裡,有超過2.5萬名收容人長期處於獨居監禁的狀態。美國是世界老牌的民主國家,對於人權的保護是不遺餘力,但它不但有全世界25%的監獄人口,有違人道的長期獨居監禁竟也是常態。
於上述《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中還提到,在二個世紀以前,獨居監禁曾經被視為是改造人格的靈丹妙藥,世界大文豪狄更斯在拜訪過一所嚴格執行獨居監禁的監獄後,曾說過一段話,謹容我將它摘錄出來,當作本文的結尾吧:
「我認為這緩慢日漸地竄改大腦的神祕,比身體的任何酷刑更惡劣:因為它的病態症候和象徵,並非如肉體上的傷疤一樣能被眼睛或觸覺所感知;因為它的傷口不在表面上,而且它幾乎逼不出人耳所能聽到的哭喊;因此我更加譴責它是一個秘密懲罰,而沉睡中的人性尚未被喚醒來制止它。」
好文推薦
●劉北元,作家、更生團契志工,曾任律師。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