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員告白/優於定存遇市場利率快速回升 衍生解約潮?

▲美元,美金,1元,光明會。(圖/達志/示意圖)

▲美元與台幣匯率變化持續受到關注。(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李蕙璇/台北報導

此文是由從事保險工作30多年的資深業務員,對於「美元升息速度與利率,較快且較高於台幣」,還有偏愛「優於定存」報酬的存款戶,在市場利率快速回升,會不會衍生解約潮危機?提出以下的觀察看法。

優點:短期而言,壽險公司透過「美元資產」與「台幣負債」的配置比例,大賺美元與台幣的利差。待台幣進入升息周期後,壽險公司的「利差損」也會快速降低。

缺點:長期而言,2018年開始適用的九號公報(IFRS9)財會準則,壽險公司資產配置裡高比例的債券,在升息後,勢必會依存續期間的時間貼現,致使公允價值大幅折價,極高機率甚至有增資或增發永續債的必要,以維持監理機關對於RBC的最低要求。

因此,過去三年,各家壽險公司或擁壽險子公司的金控,皆大幅度的發行無到期時的債券,提早以備存RBC糧草。

所謂的無到期債券(永續債),為第一類資本,係屬RBC的分子,可增加風險資產的覆蓋率。

而負債成本與投資淨利差:

從幾家大型保險公司公開財報資料中得知,國泰人壽財報顯示投資報酬率2015年3.68%,2016年3.55%。(法說會公告2016年的負債成本在4.23%,2017年上半年為4.17%)

台灣人壽投資報酬率2015年3.05%,2016年5.07%。(中信金法說會2017年台壽的負債成本3.67%)。

南山人壽財報顯示2014~2016年的投資報酬率各為4.54%、4.43%、4.48%。(沒公開負債成本)

這些看似漂亮的報酬率,為何還要頻頻發行「無到期債」呢?而且資金成本至少都在3.5%以上,資產報酬與淨利差有這麼高嗎?

另一方面,不同於現在損益表,保險公司在收到保費後即認列收入。

未來在2024年改採IFRS 17損益表後,保險合約收入會將「保險服務損益」與「投資收益」分開計算。

其「保險服務損益」將不會一次性認列收益,而主要係以保險合約服務利益之概念進行認列,亦即收入隨著服務提供而『逐期認列』,較能反映保險服務業的特性。(白話說,即是服務結束後,才能將利益計入)

但是,因「投資收益」受制於經濟循環,壽險公司每年財報中的EPS,更增其波動甚不確定性;如此一來,為降低波動,則會著墨在「保險服務損益」獲取長期利益,為了控制損失率以增加核保利益,則會偏重於增加短年期合約,以便於計入核保利益及實質落袋。

資金逆滲透的危機:

有別於日系壽險公司,長年著重行銷低槓桿的「生死合約」。

某人壽公司以「優於定存」的行銷各種低槓桿保障的險種商品,六年內快速大量吸收廉價資金,資產從1.5兆膨脹至4兆元。

但過去這些貪圖「優於定存」報酬的存款戶,在市場利率快速回升,會不會衍生解約潮,致使壽險業發生現金流量(資金逆滲透)的危機?

從大股東或金控財團的角度來看,台灣壽險公司擁有可以合法負債超過9成的特許執照,卻只需要提供超低槓桿的風險保障。

若再加上增資、籌款,持續不斷地吸收社會現金流,藉由愈來愈龐大的漂亮資產負債表,壯大自身資產與影響力。

政府金融理監理:最終成就了大到不能倒的特權怪獸!(為什麼資產只能增加,不能減少?)

《業務員告白》專欄是開放保險界從業人員投稿,提供ETtoday保險雲的讀者,可以從多元化不同觀點角度,來認識保險商品,並且也可以多了解其行銷話術的奧祕及真義。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保險熱門新聞

中信金董事月薪420萬居金融保險業之冠 中壽近300萬其次

保險簽「批註」小心放棄理賠權

「郵輪旅遊綜合險」可以網路投保了!

醫生說開刀卻遭拒賠手術險多 國泰友邦各居申訴案比排名第一

飛機不幸失事墜毀 保險怎麼賠?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