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馬桶培養感情!「亞洲蹲」改善孩子便秘  嗯嗯更順暢

2018年05月6日 23:00

台東馬偕小兒腸胃科翁書釗醫師表示,與馬桶培養感情,學會用坐的或蹲的方式,便秘問題便自然會改善,並建議小朋友在如廁時腳下加一個板凳,使姿勢更接近亞洲蹲可幫助排便。(圖/台東馬偕醫院提供)

台東馬偕小兒腸胃科翁書釗醫師表示,與馬桶培養感情,學會用坐的或蹲的方式,便秘問題便自然會改善,並建議小朋友在如廁時腳下加一個板凳,使姿勢更接近亞洲蹲可幫助排便。(圖/台東馬偕醫院提供 下同)

記者王兆麟/台東報導

很多媽媽都有相同困擾,當小孩開始上學時就會面臨便秘的問題,原因不外乎廁所太髒不敢上或不習慣。台東馬偕小兒腸胃科翁書釗醫師針對小兒便秘的問題,於今天醫療新知記者會中表示像這種小孩成長過程中的便秘,最常出現在三個時期:開始添加副食品或正脫離母乳的嬰兒、正在如廁訓練的幼兒、開始上學學齡兒童。便秘不是什麼大病,但便秘一直沒解決則會影響小孩的及家庭的生活品質。

要解決小孩便秘問題,必須從二方面著手,在生活上要多喝水多吃膳食纖維食物,翁醫師比較北東兩地小病人不同之處,台北的小孩飲食中油吃太少,而在台東則因較炎熱,小朋友身上的水份易蒸發,需要補充更多的水份。另一方面則是藥物控制,使用軟便劑讓小朋友不要怕大便,讓大便不痛可避免惡性循環,不過切記要規則服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學會馬桶的使用,讓他們好好與馬桶培養感情,學會用坐的或蹲的方式,便秘問題便自然會改善。翁醫師也親自示範亞洲蹲,建議小朋友在如廁時腳下加一個板凳,使姿勢更接近亞洲蹲可幫助排便。

台東馬偕小兒腸胃科翁書釗醫師表示,與馬桶培養感情,學會用坐的或蹲的方式,便秘問題便自然會改善,並建議小朋友在如廁時腳下加一個板凳,使姿勢更接近亞洲蹲可幫助排便。(圖/台東馬偕醫院提供)

翁書釗醫師說明小兒的便秘的比率,嬰兒約有百分之三,而一歲以上的的孩童則約一成有便秘的困擾,男女比例相當,其中超過九成沒有器官異常,屬「功能性便秘」。若病史或身體診察有特殊的警訊,則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器官疾病,如先天性巨結腸症。僅管功能性便秘不會威脅生命,但疼痛的生理問題,和失禁造成的情緒社會壓力,都大大影響兒童和家庭的生活品質。

而小朋友便秘的問題,可以從排便次數及糞便的型態以及孩子對排便的反應看出端倪。根據2016年發表的功能性胃腸道疾病羅馬準則第四版(Rome IV),兒童的便秘診斷,需有症狀一個月以上。若小朋友每週排便不到三次、每週至少一次的大便失禁,就可是有便秘問題。另外就糞便型態來看,曾經排硬便或排便時會痛、曾經因糞便體積太大而堵至馬桶,這也是便秘警訊。正常小朋友的便便形狀最好的狀態是香蕉便或是雞塊便。而直腸中有大量糞塊囤積、曾經憋住不排便都有可能是便秘的現象。

台東馬偕小兒腸胃科翁書釗醫師表示,與馬桶培養感情,學會用坐的或蹲的方式,便秘問題便自然會改善,並建議小朋友在如廁時腳下加一個板凳,使姿勢更接近亞洲蹲可幫助排便。(圖/台東馬偕醫院提供)

提到小朋友最佳的如廁時機,是在飯後三十分鐘,沒有摧促也沒有干擾的情形下是最佳時機,以前學校老師都建議在早飯後,但現在工業時代早上往往很匆忙,建議可改到晚餐後專心在馬桶上「運功」十至十五分鐘,達到良好的如廁習慣。另外學習使用蹲式或坐式馬桶很重要,翁醫師特別提到亞洲蹲的姿勢是最佳的排便姿勢,這時人體直腸是呈現打直且順暢狀態最適合排便,所以若小朋友使用大人的坐式馬桶,需放個小板凳讓兒童的雙腳有地方能穩定踩踏,使膝蓋稍微高過臀部,有助於排便。

台東馬偕小兒腸胃科翁書釗醫師表示,與馬桶培養感情,學會用坐的或蹲的方式,便秘問題便自然會改善,並建議小朋友在如廁時腳下加一個板凳,使姿勢更接近亞洲蹲可幫助排便。(圖/台東馬偕醫院提供)

翁醫師也提到便秘的治療需有耐心,通常需要半年至兩年的治療,且一半的孩子有可能會在治療後一年內再復發。曾有排便疼痛經驗的孩子,會蓄意或下意識的忍住不排便,囤積的大便變得乾硬,又造成下次排便疼痛,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兒童便秘的治療,首重讓孩子不怕大便,家長也須了解便秘的處理沒有捷徑短期而言,使用肛門塞劑和口服藥物達到宿便不囤積、大便不乾硬、排便不疼痛,並依醫囑慢慢減量,勿貿然停藥。長期而言,生活習慣的養成可降低便秘復發的機會。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